东山旅游开发公司为配合古镇的旅游发展,挖掘民俗文化,继承传统民乐,恢复古镇具有悠久历史的“堂名”,将一支民间乐队纳入旗下。每星期定时1至2次在雨花景区“民俗馆”内,免费为广大游客演出,传统民乐江南丝竹等,得到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与欢迎。
据史载:“堂名”,是一种乐班的组织名称,也是民间艺人在昆曲和传统乐曲中形成的一种坐唱演奏形式。据清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堂名、乐班也,亦称清音班……”。东山晚清时把演唱昆曲和弹奏传统民乐时的“乐池”称作堂名。这堂名由木材精工细作,状如一只大的雕花床架,里面约可容纳7-8位琴师鼓手演奏。堂名一般置于大户人家的后厅内,凡喜庆节日时举行堂会所用。
这支民间自发的业余民队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已有十九个年头,乐队参与人员有老、中、青,如工人、果农、教师、干部、下岗工人、学生和医务人员等,鼎盛时达20人。其中有数位队员热衷民乐已有五十余年,他们不但具有较高的演奏水准,而且保持古镇市民的纯朴与善良,为了弘扬传统民乐,配合古镇旅游经济的发展,他们放弃了不少的个人利益,经他们免费传教的民乐爱好者已有几十人,一度在古镇掀起了一股民乐热。东山中学民乐队也得到了他们的扶持和教学。
民乐队不但演奏传统民乐,还创作了新民乐:“洞庭秋色”、“果山行”、“碧螺春晓”和“春山茶韵”、“太湖渔歌”等等,多次在区政府举办的迎春群众文艺会演中,获得优秀创作奖,其中“春山茶韵”在吴中区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演出获一等奖。
由于诸多原因,业余乐队日渐消退,一年逊于一年。在民乐队骨干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得到了东山政府和东山旅游开发公司的关注与重视,将这支业余民乐队归属于旅游开发公司,并决定恢复古镇传统的堂名,将这支业余乐队转型升级为“东山雨花民乐社”。原来游客只能在有的景点观摩蜡像组合的琴师鼓手,如今,可以亲临雨花景区民俗馆内,一睹堂名之原来风采。
来源:东山旅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