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洞庭山碧螺春茶正式开采上市,吴中太湖畔刮起了一阵“碧螺春风”,在这里,碧螺春不仅是用来泡茶的茶叶,碧螺春特调、碧螺春甜点、碧螺春宴等“周边”产品也悄然上市,以碧螺春入馔,一起感受太湖春味!
碧螺春茶原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西两山,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699年,清康熙帝南巡至太湖,品尝了此茶,赞赏有加,欣然赐名“碧螺春”。
洞庭两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山上有柑橘、枇杷、杨梅、石榴等二十多种果木,碧螺春茶树生长在花果树林间,花开花又落,落红洒在茶树上,碧绿的嫩叶吸收着果花的芬芳。茶树与花、果树根连着根,在太湖水汽的熏蒸下,碧螺春茶叶自然就带上了果香味,兼具花香、果味、茶韵。
碧螺春茶的炒制讲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要经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且当天采摘的鲜叶必须当天炒制。所谓“手不离茶,茶不离锅”,300℃的高温下要甩得开、抖得匀,恰当的温度与绝妙的手法搭配,最终制出来的茶叶才能自然卷曲而不残碎,颜色碧绿,布满茶毫。
代代相传的碧螺春制作技艺,在202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真江南”青提碧螺春咖啡、碧螺春拿铁,咖啡与碧螺春,一杯茶咖,清爽回甘,是久坐不厌的安逸,是太湖边的惬意;“春不晚”抹茶Dirty,一抹好茶,一抹绿意,遇见杯中春。
碧螺春芽·雪顶茶,茶汤澄金透亮,顶覆丝滑奶油雪顶与焦香碧根果碎,一口掠过三重风味,鲜活入喉,余味生春。
碧螺春茶油面,一碗自带碧螺春茶香的苏式干挑面,采用低温慢炸工艺,将碧螺春茶叶中的脂溶性茶多酚牢牢锁在油中。
全市首台碧螺春机器人新茶饮机,可选菜单有碧螺春轻乳茶、碧螺春鲜萃茶、碧螺春蜜桃汁、碧螺春美式咖啡等。一双机械臂灵巧地操作全流程,仅用90秒钟就能制作出一杯新鲜的碧螺春新茶饮。
碧螺春熔岩蛋糕,当碧螺春的清新、橘子的活泼、抹茶的醇厚与香草英的芬芳相遇,一场令人惊艳的味觉盛宴就此拉开帷幕。
苏州不少地方都是用浆麦草或艾叶制作青团,而在吴中旺山当地,更多的则是用生长在乡野田间的泥胡菜,用其制作的青团皮韧性很足。出笼后的青团还需刷上熟油,青团才算制作完毕,在“新衣”的装扮下,青团显得更加珠圆玉润,精致可爱。轻咬一口,青团的皮清香有韧性,豆沙绵软浓郁,每一口都是春日乡野的自然气息。
俗话说“尝鲜无不道春笋”,吃上一口笋,野鲜味扩散开来,仿佛和春天才算是来了次正面相逢。随着春季气温回升,鲜嫩的春笋就从肥沃的土壤中破土而出。才露尖尖角的春笋品质才是最好的,肉质细嫩鲜美,口感脆爽。清甜鲜嫩的春笋,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无论是烹饪腌笃鲜、油焖笋、炒春笋,还是制作笋烧肉、熬笋油,都是上好的食材,随便一做,都鲜得不行。
“七头一脑”既是野菜界的“顶流”,也苏州人舌尖上的春之仪式感,即为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和菊花脑。其中,香椿头最为精贵,口感鲜嫩,香气独特,与鸡蛋同炒,仿佛吞下一口春光。枸杞头清苦回甘,马兰头拌香干是春日冷盘的不二之选,小蒜头又叫野葱,是做菜时不可或缺的辅料。
翠绿清香的蚕豆,只要一点盐和一把葱花,就能成就一道美食。苏州地产蚕豆皮薄、软糯,嫩到可以连壳一起吃,不论下酒还是配饭都很美味。
螺蛳肉质肥嫩,口感极佳,不论是辣炒还是酱爆,都是美味。螺蛳肉还可以配春韭同炒,两样都是时令菜,新鲜味美自不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