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续弹,浅唱低吟
字字婉转,声声空灵……
她就是
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获得者
评弹金榜“女状元”
张建珍
3月29日
吴中区评弹团党支部副书记张建珍
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授予
江苏“最美巾帼人物”称号
张建珍,女,1972年生,中共党员,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国家一级演员、党支部副书记。她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吴中区戏曲家协会主席,被评为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333高层次文化人才”。
从扎根书场码头到亮相世界舞台,张建珍将自己的青春倾注在评弹艺术上,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传播评弹文化、传承评弹之美,用“中国最美的声音”唱尽江南风情,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让我们跟随以下关键词,一同走近张建珍,了解一下她是如何用自己的脚步播撒着艺术的种子,用对评弹事业默默的坚守、奉献,诠释了一名弹词演员传播评弹文化的使命职责。
01.坚定
耳濡目染 天赋过人
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
起于明代、兴于清代的评弹,是江南文化发展的缩影。生在苏州、长在苏州的张建珍从小耳濡目染,童年就在父亲的收音机中,感受着这一饱蘸水乡风情艺术形式的灵动。
张建珍回忆,放学后准时收听长篇评弹,成了自己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当时张建珍最喜欢听的一部书叫《九龙口》——由一对女双档同说一部长篇。小小年纪的她听得入了迷,尤其对两个女评弹演员十分感兴趣。
“里边全部的角色,老的、小的、年轻的、男的、女的都是两个人在演,光凭听,便让人产生一种画面感,像放电影一样活灵活现。”张建珍说,当时自己还不知道这就叫作“苏州评弹”,更没想过未来自己会与它产生美妙的联结,但在心里就埋下了一个想法:“她们讲故事讲得好听,我喜欢听她们说书。”
满怀着热爱与憧憬,张建珍报考了评弹学校。但她要面对的,却是难度不亚于当今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光张建珍所在的吴县,报考人数就高达400余人。海选中,老师一个个考生听音色,最后仅筛选留下30余人;此后7天的集中复试里,张建珍在专业、身形、声音等多方面脱颖而出,成为全吴县唯一被录取的考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评弹的表演形式中,琵琶是基本功,却也是张建珍最“头疼”的乐器。面对老师的批评,性格倔强的张建珍不服输、不放弃,坚持每天早早来到排练室,一个人对着镜子纠正指法、调整坐姿、练习对词,一遍又一遍,终于改掉了指法上的错误,将评弹表演的基础打得非常坚实。
在日常的学习中,师长们逐渐发现,张建珍更擅长直抒胸臆的说表,缠绵悱恻的弹唱则属于“偏科科目”。为了鼓励她突破自我,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教导张建珍,不要在弹唱中简单地依样画葫芦,而是需要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让表演“活起来”。从此,张建珍便找准了这一弱项狠下功夫,突破了瓶颈,打开了弹唱世界的魅力之门。
02.坚守
环境艰苦 收入微薄
市场萧条考验从业信仰
1992年,从评弹学校毕业后,张建珍进入了吴县评弹团,她本以为就此能成为万众瞩目的演员、捧上“金饭碗”,但残酷的现实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人的文化娱乐方式变得日益多元,很多传统艺术受到冲击,评弹也不例外,书场数量急剧减少,有的乡镇,书场这一演出模式甚至就此消失。同时,评弹演员的收入也大幅降低,每一场演出收入不超过15元,除去服装、车马、生活费等日常开销,有时还得“倒贴”,连维持生计都出现了困难。不少演员对评弹失去信心、纷纷转行。
冷到“冰点”的行情,张建珍更是有着切身体会。一次赴偏远乡镇书场的演出途中,半夜下起了雨。雨水透过破洞的屋顶,淋湿了张建珍的床铺。为了保存体力次日表演,她只得裹着被子,蜷缩在还干燥的床铺一角,半梦半醒地将就了一晚。
1年365天,张建珍至少有300多天都在外面“跑码头”。长篇剧目,半个月一部,一个月跑两个地方,月底回家整理一下东西,换下衣服,又要立马再出发。每次赶路都得自己提着行李、乐器,电动三轮车、公交、长途汽车等不断换乘,连番辗转,有时候光赶路就需要整整一天。
“我是不是一辈子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张建珍坦言,当年与自己同批毕业的19人中,15人在那段时间选择了另谋出路。糟糕的大环境和同行们的“退堂鼓”,一度影响到了张建珍,让她不仅抵触去各地的书场演出,还对自己评弹事业的未来产生了动摇。
“评弹是我们苏州的文化,像张建珍这样有培养前途的演员,我们一定想尽办法留住。”吴中区评弹团原团长张卫其对这个外貌出众、音色细腻的姑娘格外重视,屡屡在那段艰苦岁月给她加油打气。“老团长让我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我的内心也告诉自己,认定了这件事,不做好一定不罢休。”张建珍说。
患难见真情。在艰难的岁月里,张建珍也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马志伟。作为早张建珍2年加入吴县评弹团的“前辈”,马志伟在长期“跑码头”的过程中,慢慢和张建珍走到了一起,两人苦中作伴,更是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短暂的调整后,在马志伟的鼓励下,张建珍回归一线书场,立志用最美的声音去感染听众、留住听众。从此大到作品的创作、服装的挑选,小到演唱时呼吸的频率、吐字的间隔,她都会反复推敲、精心打磨。靠着潜心钻研表演,张建珍熬过了评弹最不景气的那段时光。
03.坚持
勤跑“码头” 一线打磨
传统艺术瑰宝终迎复兴
“鸭子定律”说,人们只看到鸭子在水面悠闲安逸地游动;但潜入水下,会发现它的鸭蹼一直都在拼命地划动,没有一刻停歇。
对于张建珍而言,看到的是她舞台上的光环,看不到的是她幕布后的磨砺。
评弹的根基在书场码头。张建珍介绍,“跑码头”的收入多少完全取决于当天的客流量。因此每天演出后,记笔记必不可少。这个笔记的内容细致入微,不仅如实记录当天的表演内容、观众数量、观众反应,甚至连表演当天的天气、气温情况都一一记录,因为天气可能是影响观众出行的一个因素。
记完笔记后,张建珍还要对比连续多天的所有数据,通过对比,挑出观众特别少的几天,并综合分析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几天观众特别少?接连几天都在下雨,那可能是因为天气原因导致观众减少;天气晴朗,前面几天观众也挺多,为什么到这天人都不来了呢?那可能是前一天讲的内容不够好听、不够引人入胜,大家第二天就不想听了……
想明白了问题关键所在,张建珍就根据反馈不断调整、修改剧本。表演中途发现观众情绪落下去了,立马调整内容,抛出吸引人的悬念,吊起观众的兴趣;发现第二天人少了,立马回去修改前一天的本子,改到下一次大家听了都拍案叫绝为止。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实地“临场发挥”与调整打磨中,张建珍对于观众的喜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长篇书目的把控也愈发成熟,无论哪个章节、哪个段落,都可以信手拈来,表演自如。
“语言的构思、眼神的琢磨,评弹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从登台的那一刻起就要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这些看似固执的坚持,让张建珍在之后的表演生涯中受益匪浅。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时期,张建珍依然坚持一线演出,与广大听众零距离接触,不断倾听意见,积累表演经验,每年完成演出300余场,足迹遍及江浙沪各地书场码头。
“作为苏州的城市名片,评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但评弹演员更需要承担起继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张建珍表示,自己将继续扎根评弹表演一线,与丝弦音韵相伴,让全世界各地游客聆听到最美的苏州声音。
靠着潜心钻研表演,张建珍熬过了评弹最不景气的年代,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与锤炼,在业界的声望越来越高。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十四名风尘女子决心替学生赴死,临行前,唱响了一曲江南小调《秦淮景》。而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之一,就是张建珍。电影上映后,这首凄美又悲壮的《秦淮景》,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也让人们领略了吴侬软语的魅力。
2016年,她又将评弹带上了央视春晚大舞台,携手上海评弹团演员高博文,为全国观众奉上了一场江南文化盛宴。
为了让更多没接触过评弹的人,能了解这门艺术,张建珍不断尝试,在传统曲艺中融入流行元素,为经典手游量身打造评弹曲目《逢君入梦》,为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改编《大九连环·姑苏新唱》。
她还借伦敦奥运会等契机,赴世界各地演出,让评弹艺术之花在世界舞台上华丽绽放。
转轴拨弦间演绎人物百态
说噱弹唱中传播“苏州声音”
张建珍30年如一日
倾情一线演出
用匠心塑造好每一个角色
坚持传播评弹文化、传承评弹之美
让我们一起为她点赞
素材来源丨引力播、 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