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说八月浮槎来 天河与海连
积雨苔纹岩崖线 道冠云履仙
人不失期有奇志 立于银槎间
独观凌波空自饮 亦不觉昼夜
你听过,八月浮槎的故事吗?
晋人张华《博物志》中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传说大海的尽头与天河相连。每年八月,在天海交接的际线间,会有竹筏(槎)自海上漂浮而来,一期一会,从不失约。
住在海滨的人们有幸,亦可隐约得见博冠广袖仙人坐于筏上,倏忽又隐入海边氤氲的潮湿雾气间,不知何处寻。
若是有人得以登上此筏,便更是一番幸甚至哉的机缘。立于竹筏之上,浮槎于海间。独倚帆樯看天机如何,竟不觉昼夜更替、亦忘乎年岁轮转,满心唯余风光月色。直至最终得见牛郎织女,才惊觉已至莽莽天河。
浮槎来去听海波 天地是行者
逍遥仙人槎上坐 掬水满星河
枯枝作舟渡年岁 仙风松鹤颜
坐观桑田几兴废 昂首无人烟
若是问乘槎之人,这一路上的风景有何不同?他会说,是不一样的心情。
日夜聆听大海,俯察天地万物也随之并行。沧海桑田兴废,人事盛衰无常,也许上一刻是静夜碧天,掬水满手星河;下一刻便是海上生重楼,看尽风波浪涛。
起起落落都在沿途看遍,抬眼四顾,只有云缠雾绕,而海天已经相接在了咫尺之间。
原来,已经到了天河。这一条亘古的蜿蜒的银色河流,浮花浪蕊都洁白如冰山上飘落的余雪。放眼望去,四周皆是无极的天野。一重一重的云罗间,隐约可见仙阁楼阙与织锦天孙。
而自己,也早在这番际遇里,成了那世人眼里的乘槎仙人。
一叶扁舟跨枯桑 越过清流伴叠嶂
回槎微睨遮银河 漫道人间与天上
可这莽莽天河,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乡。来过看过流连过,便已足够。若要继续尘缘,还是应该回转去人间。
那就趁着又一年的八月浮槎之期,从天河返途吧。瑰丽无垠的银河渐渐隐蔽在回首的余光里,身边流云聚了又散,仿佛人间离合。
“如何不觅天孙锦,止带支机片石还”。这一叶扁舟穿过了桑梓枯荣,最终回到了传奇的起点。且听一曲银槎歌,将这天上与人间的游纪慢慢道来。
词源浮槎典故出自晋代张华《博物志》,这件吴中博物馆藏的银槎杯,正是以这浮槎典故为创作灵感,将银酒杯锻制成竹筏的形状,一老人背靠槎尾而坐,仰首束发,长须髯髯,身着宽袖长袍,腰束飘带,神态怡然,双目注视远方,作乘槎凌波之状。槎身为枯枝树杈,瘿节错落,枯峰四起,背部刻有铭文“至正乙酉朱碧山造”,为元代锻银大师朱碧山所作。
元人陶宗仪《辍耕录》:“银工之精于手艺,表表有声者,有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
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元人所制银槎最奇古,腹有文,曰‘至正壬寅,吴门朱华玉甫制。’华玉号碧山。”
《姑苏志》:“银作出木渎,元朱碧山蟹杯甚奇,其法不传。”
银槎杯设计精巧,造型独特,运用了镂刻、焊等多种技法,结合圆雕、浮雕工艺,老人、竹筏、缭绕的云气层次分明且融为一体,人物面部丰颌宽额,隆准凤目,飘动的长须根根分明,细腻流畅。
除了视觉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手工艺的奇巧妙趣,银槎杯流世百年,与浮槎往来俯察万物、洞见世间百态的寓意相契合,朱碧山造银槎杯,是航行于时代长河的扁舟一叶,也是投影在历史天幕的艺术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