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游记攻略 >> 文章
寻味碧螺 | 技之味,挽起碧螺飞翠
时间:2020/3/13 15:03来源:

  有一种春雨

  叫姑苏雨

  有一种春茶

  叫碧螺春

  三月暖风微醺,乍暖还寒,太湖的水汽随着初阳开始泛滥。

  氤氲中,一丛丛新鲜的绿意崭露头角,开启了独属于它们的一年一期,一期一会。

  

  巧妙构思,成就自然绝味

  人有人设,茶有茶设,将碧螺春茶区别于其他茶水的正是它独特的“茶设”——花果香。这也得益于碧螺春优质的生长环境。

  碧螺春产于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特有的太湖小气候、微酸性的红土壤让它自带太湖山水孕育出的灵气,生来已是“人生赢家”。

  寻味碧螺 | 技之味,挽起碧螺飞翠

  那么,碧螺春的花果香味又是哪里来的呢?这就要好好夸夸我们中华儿女的奇思妙想了。

  当你步入茶园,首先见到的不是茶树,而是枇杷树、柑橘树、杨梅树、竹林等果木。茶农们则将茶树“藏”在这些果木之间,交错着,和谐而自然。

  寻味碧螺 | 技之味,挽起碧螺飞翠

  初春时节步入两山,即能观赏到“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清丽景象。

  这种特殊的种植模式早在明代就有了记载:“茶,固不宜杂以恶木,惟古梅、丛桂、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植芳兰、幽菊清芬之品,最忌与菜畦相逼。”

  

  茶树和果树根脉相通,枝叶交首,茶吸果香,花熏茶味,这样种植出来的碧螺春,自然浸染得一身花果香味了。

  

  苏工细作,只为一杯好茶

  千年的历史造就了碧螺春独特的人文风韵,如何高质高效地制作碧螺春茶也成了一门学问。

  从3月上旬到4月上旬,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是茶农们最忙的时候。

  

  每天凌晨就得上山,早中饭匆匆解决,白天的时间里要一直保持站立的姿势,在茶树丛间弯腰低头采摘。手指上下翻飞,一个动作重复六七万次,得到的芽头却仅能制得500克左右的碧螺春茶。

  

  听茶农师傅说,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

  吴地茶农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便成草”。碧螺春的采摘时间决定等级,采茶速度是新鲜的保障。

  

  茶农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其中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珍贵,还有“明前茶,贵如金”一说。

  炒制前还需对采摘下的每一个嫩芽逐个挑拣,剔去鱼叶和不符合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的匀整一致,确保品质到位。

  寻味碧螺 | 技之味,挽起碧螺飞翠

  若说采茶要的是耐心,那炒茶这个事情,则是最考验师傅手艺的。不同于其余机器炒制的茶叶,碧螺春对炒制技术的要求极高,非得是手工炒制才能炒出那种风味。

  


  一锅碧螺春茶出炉需耗时40分钟,炒时要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这样炒出来的碧螺春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

  这期间全凭师傅的一双手。炒茶师傅的双手在约200℃高温的铁锅里探出探进,将碧螺春鲜叶上下抛飞,发出滋滋作响。

  

  炒茶不仅是个体力活,它还考验了炒茶师傅对茶叶的汁水、火候、时间、温度以及力道的感知力。任何一项出现丁点偏差,都会影响茶叶成品的口感,连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不敢保证自己能次次炒出佳品。

  

  采摘、挑拣、摊青、杀青、揉捻、搓团、显豪、烘干……为了获得碧螺春最鲜爽的滋味,所有的制作工序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具体流程指路省内唯一!碧螺春荣升“国家级双遗”,古法制茶薪火相传)

  茶农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凌晨4点上山,忙到黄昏5点下山,加上炒茶的时间,每天忙碌十余个小时。除却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余时,这双手便与茶连在了一起。

  他们穿梭在这片春山凝翠间,缓慢地度过这段烟火味的日常。

  

  碧螺春的鲜爽美味凝聚着无数茶农世世代代的传承,他们在披星戴月的奔走和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把最美好的味道,统统揉进了一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