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日过于漫长,幸好,十里春风如约而至。
今日惊蛰,当是春雷始鸣,万物复苏的时刻。
雷未响,雨未落,太湖中的那片绿绒却已在繁茂生长,静待最后的采撷。
属于碧螺春的季节,到来了。
碧螺春茶原产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香溢千年造就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碧螺春名字的出处,还有些有趣的说法。
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偶然尝到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清茶,倍加赞赏,听闻“吓煞人香”之名,觉得不雅,于是便为它题名“碧螺春”。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加上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
撰写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的茶圣陆羽,与碧螺春也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当年,陆羽和好友在西山明月湾登岸考察茶,经包山寺方丈推介前往水月禅寺旁洞庭山产茶历史最早的墨佐君坛边采茶品茶,一时赞赏不断。
之后陆羽又多次到寺品茶,并将这里的小青茶举荐为贡茶。而这小青茶即为碧螺春茶的前身,水月禅寺亦称“水月贡茶院”。
拢聚太湖山水气
花果连枝味香奇
碧螺春生长于东山、西山这两座湖心小岛,受着太湖水的浸润。独特的太湖山水文化也让碧螺春带着些水灵灵的风味。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东山、西山上花植散落,果林密布,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枇杷等果木交错种植,枝桠相连,根脉相通。
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茶吸果香,花窨茶味,使得生于洞庭两山的碧螺春茶与生俱来便有着淡淡的花果香味。
入山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醉
世间俗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世间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茶”,都含有一个茶字,喝茶,是雅俗都离不开的一件事。
满坡的碧螺春茶树飘香,见证了东、西山茶文化的深厚根基。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古以来,许多东、西山人民则是靠着碧螺春谋生的。
旧时光里,东、西山的茶楼盛行,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早茶、午茶、晚茶缺一不可。“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一口清茗,味醇浓香,能带来一天的清爽和回甘。
茶喝多了,自然就总结了些许经验:早茶要浓,宜润喉明目;午茶要烫,可利尿爽身;夜茶要淡,利于改善睡眠。
现今旅游民宿兴起,东山、西山作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自然冒出了不少特色民宿。各家民宿特色鲜明,却都有一个共同点——碧螺春茶香绕梁不绝。
中式、西式,园林风、田园风,无论风格如何,总有一处空间是预留给游人品茗休憩的。
如今,品碧螺春,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一种平和的生活方式。
碧螺现,春既望
茶香悠长
便是当下最释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