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是一个有灵性的古镇。
香雪海花开烂漫,铜观音寺宝相森严,司徒庙兼具二者之长,既有着私家园林的优美景色,又能感受庙宇的宁静平和。
司徒庙相传为东汉大司徒邓禹归隐处,后人礼祀奉为神明,日久成庙。进庙不久就可以看到邓禹所植的汉柏。
这四株汉柏傲视苍穹已近两千春秋,令人观之叹为奇绝。清乾隆赐以“清、奇、古、怪”专其名,可谓是名副其实。
司徒庙后是邓禹草堂,隐居光福后,大司徒在这里建了一个自己的小院子。“虽是陋室,惟吾德馨”,自给自足的悠然生活也是他所向往的吧。
邓禹在光福是很受爱戴的,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不胜枚举,流传最广的要数邓司徒“断银”“分金”了。
邓 禹 断 银
解甲归田的邓禹,深居苏州光福深山。有一天他去赶集,半路上见到一伙人围聚纷争。邓禹上前一看,年轻的梅农倪林正与邻村的李瞎子为争一百枚铜钱闹得不可开交,便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倪林上午挑着一担桂花去集上叫卖,得了一百枚铜钱,他吃饱喝足回家后,把钱袋子交给了老婆,打开一看,满袋子的铜钱却变成了小石头。这可急坏了倪林。老婆让他仔细想想经过。倪林说,只有途中在树林打了会儿瞌睡的时候离开了钱袋,醒来时只有邻村的李瞎子在身边。
倪林再去找李瞎子时,只见他的腰里挂了只钱袋子,却拒不承认这是偷来的,反而勃然大怒,说倪林仗着身强力壮就想欺侮人。两人都说一百枚铜钱是自己的,为此争吵起来,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路人纷纷涌来看热闹。邓禹先问了倪林事情经过,又问了李瞎子这钱的来历。李瞎子说这是女儿的聘礼钱。又问钱上可有标记,倪林答不上来,李瞎子却能说出这钱是正反面相对,穿在一根细绳上的。
但是问到其他问题时,李瞎子显得支支吾吾,神色慌张。邓禹故意问他:“你这袋钱是什么时候拿到的,何时自己数的钱?”瞎子答道几天前才数过,但是他伸出的手上却满是铜锈,明显是刚刚碰过的钱。
原来李瞎子在大树下歇息时,听到倪林腰间钱袋子的铜钱相擦声,便偷走了钱,还装了石子在钱袋里。尔后,躲在一边,将钱正面对反面用绳子串了起来。李瞎子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谁知一问便露出了马脚。
邓 禹 赠 “金”
一天,邓禹从梅林回家,看到邻村黄老伯坐在地上闷闷不乐。黄老伯说他担心自己走后,三个游手好闲的儿子不成器,日子不好过。但是怎么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他们自觉地去干活。邓禹告诉黄老伯三句话和八个字,承诺如果他的三个儿子能做到,就有数不完的黄金。老伯十分感谢。
黄老伯弥留之际告诉了老伴邓禹的方法,并对儿子们说:“我把一袋黄金埋在了附近的山坞里,你们挖出来日子就好过了。”
儿子们安顿好父亲之后,便去挖黄金去了。足足花了半年的时间,三个儿子起早贪黑的挖地,把山坳都翻了一遍也没找到黄金。三兄弟正在为生活犯愁的时候,母亲送饭来了,对他们说:“你们父亲说过‘只要坚持挖下去,肯定能找到’。”
几天后,三兄弟发现了一个布袋,但是里面不是黄金而是黄豆。母亲又对他们说:“你老爸临终前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不管挖到什么,都不能分了、卖了、吃了。”于是儿子们把黄豆播种在地里,认真的锄草、施肥,到秋天的时候不仅收获了粮食,还用豆子换到了日用品。
母亲对他们说:“你老爸说的第三句话是:只要继续挖,终有一天能够挖出黄金来。”
三兄弟在发现黄豆的地方又发现了一袋梅子,想起父亲让他们记住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八个字,三兄弟又种起了梅子。就这样了黄家三兄弟一边种豆,一边种梅,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等到娶妻生子后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邓禹的主意。
登门道谢时,邓禹笑道:“其实种豆、植梅是你们老爸生前的老本行,他只是希望你们继承父业,遂叫我指点一下罢了。”
故事到这里也告一段落,不能考证它的真实性,但是这也同样说明了邓禹在光福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
就像他的四株手植汉柏那样,邓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清者自在,恬淡质朴,邓禹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时一番风景,还有无数历史等着我们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