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资讯 >> 文章
全域游太湖能否“漫”一点
时间:2016/5/5 14:46来源:

 五一小长假刚一结束,环太湖旅游晒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小长假三天,游客团、散比例为1:9,停留2日及以上天数的休闲度假游客占比达43%,温泉、度假村等度假场所受关注程度超越传统旅游景点……经过长期发展积累,太湖旅游区凭借其雄厚的旅游产业积累,开展全域旅游的探索已水到渠成。


  本月中旬起,在太湖旅游区,继快艇、游船、出租山地自行车、直升飞机等交通方式陆续问世之后,可计时租赁的电动汽车也将出现在太湖边,方便游客“漫无目的”地休闲度假,届时,“水陆空”三栖完善的交通体系有望成为太湖全域旅游发展的必备“技术支撑”。值得关注的是,在“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大棋盘下,如何让游客可以方便快捷地抵达“棋盘”各角落,正是目前我国打造全域旅游区域共同面临的难点之一。


  优势:处处皆景


  旅游产业链长


小长假三天里,西山明月湾经营农家乐的年轻老板黄雁萍家中,客流不断,几乎顿顿都要翻台。而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吃完饭后大部分游客还有更多的需求:“十几年前游客来西山了,总要去林屋洞、罗汉寺这些景点;现在不同,除了吃农家菜,每个人想要的体验的内容都不太一样。”黄雁萍告诉记者,有的游客希望能去农场亲自挑只母鸡回城,有的希望带着孩子去地里体验摘菜,有的想自己酿青梅酒,“游客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有时候需要和乡亲进行资源互换。”


   在黄雁萍看来,处处有景观、有设施,时时有服务的“全域旅游”区域其实早已在太湖边悄然生根发芽,而这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使然,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的倒逼机制——从景点观光游理念转为休闲度假游,游客对于体验式消费有了更深远的追求,吃、住、行、游、购、娱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是他们希望体验的内容,由此才“逼”出了一条越来越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链。目前,她的新目标是建一个“田园课堂”,因为近几次假期,都有家长提出想了解些田园文化,譬如西山古樟树的历史、青种枇杷有哪些吃法等。


     黄雁萍的经历是太湖边无数旅游从业者的缩影。目前,太湖全域旅游发展已渐入佳境,小长假三天里,园博园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其他区域接待88.02万人次,其中90%为散客,2日游的占比24%,3天以上的占比19%,以周边自由行、短期休闲、周末休闲游为主……宏观数字背后,还有许多细微故事值得关注:东、西山的民宿提前一个月就已基本租完,有些游客赶到湖边只为体验某一间特定民宿;香雪海的青梅熟了,除了买点梅子回家,更多游客撸起袖子和师傅学起了梅浆桂花的做法;木渎古镇人头攒动,而科举考试的体验活动让游客在看景的同时也有了更多文化可以品味……充分挖掘方方面面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环太湖景区已经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


痛点:如何使品质游不致变囧途?


  观光游时代,景点为王;全域旅游时代,随着游客需求更加多元化,酒店、饭店甚至某种交通方式都可能是“王”。尽可能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服务体系、配套,不但是游客的心声,也是开发全域旅游的核心之一。


“太湖边可以体验的东西很多,我们不在乎花多少钱,只要能玩个心安、顺畅就好。”家住上海浦东的游客陈超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在他规划旅游路线时,除了产品项目的选择外,如何出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如果一直在路上堵车堵心,那我索性在家里吃吃喝喝算了。”陈超的观点代表了不少游客的心声。小长假三天里,记者在太湖游客中心、东山游客中心、金庭游客中心这三个环太湖游线上的主咨询点进行调查,在前来咨询游客最为关心的问题中,路线安排、交通工具乘坐和景区开放时间分别占据了前三。


  路线、交通,在公共出行路网发展成熟的城里,也许并不算个大事;而在“最后一公里”微交通路线尚未完善的环太湖诸乡镇、村落里,它们也许就将成为旅行计划中的难点。


以规划一条西山农家乐游线为例,游客有太多优质资源可以随意排列组合:在罗汉坞脚下的小资范儿民宿里住上一夜,去临湖而建的渔家风味餐厅吃一顿太湖三白,到林屋洞周边的农家体验青梅酒的制作……然而,这一切是建立在中短途自驾出行的基础上,对于没有驾照的老人、传统团队观光游客或是长途游客来说,交通将成为他们享受这些产品的桎梏。


  即使对于自驾出行游客来说,堵车、停车难等问题,也可能将期待中的品质游变为一次囧途,尤其在每年五、六月的枇杷季,出入东、西山的自驾大军都可能会堵成长龙。


 

       突破:三栖出行


  为全域“漫”游提供支持


  对于太湖旅游从业者来说,想要寻求突破点,就要顺着游客的需求去摸索。“休闲旅游的本质,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漫。”太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菊坤在采访中这样阐述,“游客不管是骑车、开车还是步行,都是漫无目的的、浪漫的,同时也是慢悠悠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配合他们的漫无目的。”周菊坤解释,在游客“漫游太湖”的各个节点适时提供服务、公共配套、商业配套,是发展太湖全域旅游的必要条件。


  满足步行游客的健身需求,太湖边主要山林景区纷纷修建了健身漫步道;为骑车一族提供便利,湖边各驿站、驿馆设立了骑行客自助休整点,还在多个点上设立了公共山地自行车租还点;让自驾游客更加没有后顾之忧,太湖驿站里会提供简易汽车维修工具、停车休息区,还有餐厅和咖啡馆让司机随时放松休整;为游客提供新的角度赏太湖,也为一部分有条件的游客“避堵”提供便利,直升飞机也在今年年初出现在太湖畔。而本月中旬之后,100余辆新能源小型汽车的陆续投放使用,将让游客更加便利的把“触角”伸向太湖流域各个角落。


记者了解到,这项规划落地、实施之后,游客只需要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效驾驶执照(准驾车型为C1以上),就可以像租借公共自行车一样方便地租到一辆环保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畅通无阻地规划自己行程。目前,首批9个租借网点已经建设完毕,分别在太湖游客中心、庭山驿站、缥缈峰驿站、东山游客中心、漫太湖四季客栈、天池山、花山等处。之后还将有更多的环太湖主要景点铺设租借网点。


在周菊坤看来,水、陆、空三栖立体式出行方式的构建,不但成为实现全域旅游的必要技术支撑,其本身也会成为这大旅游概念中的一项个性旅游产品。“在全域旅游时代,一切皆可成为资源、变为旅游产品,它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方方面面。”周菊坤笑着对记者说,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游客专门为了坐一次直升飞机或骑山地车来太湖边度假呢。


     他或许还未意识到,期待中的这个“将来”其实已经变成了现实。小长假期间,陈超带着妻儿专门从上海开车来到太湖边,两天一夜的行程只为了一个主要目的:带儿子从空中看一回太湖。他还计划着,下个月约几个哥们儿坐火车来苏州,租一辆电动汽车在环太湖大道上兜风“尝鲜”。


    来源: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