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资讯 >> 文章
打造柔软“乡愁”新卖点 太湖旅游让“农家”重新回归?
时间:2016/1/12 14:44来源:

  驿站里的直饮水设施。

 驿站里的直饮水设施。

本报记者周伟蔚


  闻闻稻花香、听听青蛙声、品品农家菜……乡村旅游如今在全国各地农村遍地开花。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来自该区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的5年间,这里的农家乐从46家猛增到172家。然而,乡村旅游是否应该仅仅等同于“吃个农家菜+去田间地头走一圈”?其实,在这些硬件设备提升的表象之下,发展乡村旅游是一篇立意更为深远的“农”字头大文章。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了《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在这份计划中,环太湖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化运作新模式首度被提出,并将在全省范围内探索推广。吴中太湖旅游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得以成为省内乡村旅游的模板?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环太湖旅游“短板”被拉长,驿站体系成省内首创


   “风光无限好,只是配套有点少。”家住越溪的大学生朱寅章是名骑行爱好者,平时经常在各个景区“畅游”,他曾用这句话描述过几年前的吴中太湖,而这,也正是吴中太湖景区曾经的尴尬:坐拥太湖近五分之三水域,自然风景秀丽旖旎,却面临旅游配套设施不足的短板,餐饮、住宿、服务设施匮乏,导致太湖边的旅游成为一日游式的走马观花。


   但在近两年,包括小朱在内的许多游客惊喜地发现,太湖边正在悄然发生着喜人变化。小朱说,这几年江浙沪一带的车友都很喜欢来太湖边骑车:骑友的各项要求这“里都符合,尤其是配套设施。你发现了吗,这里一年要办好几次骑行比赛。”小朱口中的“配套设施”指的是环太湖驿站体系,相较于国内观光团队熟悉的游客中心体系而言,驿站体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针对散客、自驾游、骑行游等社会化游客群体,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吴中太湖是首个采取这一模式的旅游区。驿站在古代是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住宿、补给、换马的场所,驿有停靠、停留的意思。建立驿站体系,是希望通过驿站、驿馆的设施建设,提供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游客停留时间,让游客的太湖之旅慢下来。”太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菊坤告诉记者,驿站体系的建立,开启了太湖旅游步入慢时代的系统工程。


   小小的驿站,撬动了太湖“慢旅游”的大文章。乘着摇橹船听一曲吴侬小调、“雕刻时光”咖啡馆里品一杯咖啡、品一顿苏式腔调十足的午饭……上周六,来自园区的刘先生一家在太湖边的东山游客中心度过了充实的一天。“慢下来,才能感悟到太湖的美。”刘先生对近两年太湖边的转变十分欣喜,如今只要有朋友来,他都乐意带大家来这里感受不一样的太湖。记者通过《苏州环太湖驿站总体规划》了解到,长达152.5公里的吴中环太湖风景路规划共建36个驿站,其依据体量和功能分为三级:以太湖游客中心为一级服务的总站,以驿馆为二级服务分站,以驿站、驿亭为三级服务小站,同时,与各个旅游景点的游客中心进行联动,构建起一个统一调度、资源共享、统分结合的环太湖旅游服务网络。


   去年,太湖驿站(一期)在东山的东山驿站、岱松驿站、沙滩山驿站、长圻驿站正式运营,今年7月,二期在西山岛建设的九个驿站(驿亭)也先后投入运营。与传统游客服务中心相比,驿站体系更接地气、更灵活:每个驿馆、驿站、驿亭根据其地理位置、人流量、周边景点业态的不同,能够灵活地在其服务功能上进行相应调整。苏州最高的山,最古老的村落,诸多文物古建、古村落……驿站体系就像一根主线,串起了散落在太湖边的“珍珠”。


消费新需求层出不穷,3.0版驿站能否打动游客?


   “环太湖景区配套设施提升之后,人气越来越足。现在每逢周末,我们都喜欢去太湖边吃一顿新鲜的农家饭菜。”市民邹女士的话也代表了许多苏州市民的心声。而对于周菊坤和他的团队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如果说东山和西山的驿站体系分别是1.0版本和2.0版本的话,正在施工的临湖板块则是3.0版本驿站,这里将加入更多功能性产品,打造成水陆空全方位发展的新业态。”


    乡村旅游=吃农家菜?这样的误区似乎在不少景区都存在,而太旅集团的上述做法也与全省未来发展旅游业的规划不谋而合。记者从上月举行的全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会议上了解到,从“十二五”期间开始发力的休闲度假游目前已经在空间资源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在“十三五”期间,将从深度、广度上进一步推动休闲度假的发展,其中,引导低空飞行、游轮游艇、房车露营、特色民宿等创新业态将是今后五年的发展重点。


   何为旅游产品的创新?吴中太湖边的范例比比皆是。例如,天池花山景区是景区内一处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景点,许多游客都把这里作为登山徒步的目的地,在人气持续升温、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之后,景区将目光投向资源的创新挖掘,于是,埊雷“泉茶”、“菩萨面”、“摩崖拓片”等一批饱含文化气息的旅游资源被再度发现,并推出抄经祈福、放生礼佛、茶道研修、养生素斋等产品和线路,让大家耳目一新。


   休闲、体验、自助,这将是休闲度假旅游时代的关键词,传统景点仅靠门票收入已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创新的产品和路线才有可能打动游客的心。行走于吴中太湖旅游区,有心的游客不难看到,这里已经跳出了“门票经济”圈圈,以驿站体系为依托组建起一条全新的产业链:升级旅游产品,深挖景区文化、融入文化体验,推出了一批极具太湖特色的路线,如“太湖游客中心+太湖游船+陆巷/启园/雕花楼”、“太湖游客中心+木渎古镇+穹窿山”“、东山旅游小镇综合体验”等线路产品;民宿产品不仅是卖客房,更要兜售产品线路和体验型生活方式,为此,环太湖地区出现了卡通主题、自行车主题、昆虫记主题等各类特色民宿;在西山岛骑游,不但可以带着自己的自行车前来,还可以在驿站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租借自行车……除了现有产品资源的再挖掘外,向更广的空间拓展也是创新产品的手段之一。记者了解到,临湖板块上的3.0版本驿站体系中,除了既有的自行车和游船服务设施外,还将加入电动汽车、游艇和直升飞机等配套设施,“届时,太湖边将会呈现水陆空全方位发展的新业态。”


重塑城乡关系回归“农家”,柔软“乡愁”有望成新卖点


   当景区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景点人气提升,这是否意味着乡村旅游发展就成功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未来五年吴中区的旅游发展,应当是全域休闲度假的方式,以打造长三角湖滨度假与乡村休闲度假核心区域为阶段目标。”吴中区旅游局副局长蒋红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具体到乡村旅游来说,我们期待能够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回归,让城市更像城市,让乡村更像乡村。”蒋红萍解释,发展城乡旅游,将突显乡村在空间、形象、功能、产业的独特价值。


   对此,太旅集团早已把“回归农家”纳入将于明年启动的太湖驿站4.0版本的光福板块规划中。真正的乡村旅游不只是民宿和农家乐,它更是体验农家生活、感悟乡愁“文化的一种过程。”周菊坤对记者说。发展生态旅游不能没有人文灵魂,而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它的文化核心就是“乡愁”,对此,太旅集团早有“野心”“:旅游理念要现代,但题材和商品要回归。游客来到吴中太湖边,应该有乡愁萦绕的感触,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甚至了解地产蔬菜和水稻的种植方法。”


   在4.0版本的驿站规划上,记者看到,太湖畔的渔俗文化和稻作文化被投以关注。以稻作文化为例,今后去稻田旅游,游客不仅可以拍照、吃饭、住宿,还能承包一小片土地,田里的大米和菜籽油等产品都将是劳动回馈,甚至可以邀请朋友来“自留地”参观、旅游,届时,农事劳作的整个过程都将深化为旅游产品。


来源: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