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了一个夏天的小龙虾陆续下架了,秋天的大闸蟹立马隆重登场,但是这几天小编发现苏州城的上空又飘起了一股羊肉香。是的,藏书羊肉来啦!正应了那句:“西风起,羊肉香。”的口头话。
天凉了,肠胃需要一种温暖滋养的食物,对于热爱时令美食的苏州人来说,那么肯定首选藏书羊肉。说起苏州羊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早在明清时代,穹窿山麓农民就有从事杀羊、烧羊肉、卖羊肉的副业,一般都以担卖或摊卖为经营方式,清末才开始到苏州城里开店设坊(俗称“羊作”),光绪二十二年,藏书乡周家场周孝泉到苏州醋坊桥畔开设了城内第一家堂吃的“升美斋”羊肉店,宣统后分别在都亭桥、临顿路两处开设“老义兴”和“老协兴”羊肉店。
每逢秋冬之交,古城内外羊肉店便纷纷开张,店堂一般沿街而设,不讲排场,锅灶立于店面,香气散至街坊,吸引众多食客,“羊汤勿鲜勿要铜钿”成为众人赞语,声名鹊起,至今享有盛誉。
烧藏书羊肉 必须用木桶
其实吃羊肉的习俗并非苏州独有,但是用杉木桶烧羊肉却是藏书羊肉独创。把新鲜羊肉放到这个杉木桶里熬上2个小时至肉质酥烂就成。
在烹制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同羊肉放置的位置,最下面搁放羊肉,上面是羊肚,而最上面则是鲜美的羊肝。以“一只木桶走天下”为特征,木桶如今已成为藏书羊肉标志性工具。
因此烹制的羊肉细嫩,几无膻味,羊汤又清又鲜,而它简单到只放盐而不放其他任何作料的烹饪方法。
冻羊糕 藏书羊肉最极致的做法
在许多苏州人的记忆里,冻羊糕是父母下班路过羊肉店,偶尔会买一块羊糕算作加菜。半斤羊糕也就十公分见方的一块,用纸包着。取出,切成厚片,酱麻油蘸食,滋味何等美妙。
羊糕煮法很有讲究,先把整羊切成4-6块,放人盆堂加水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后取出羊肉,放在冷水中清漂(称“出水”),并清除盆堂锅底沉渣(称“割脚”)。
然后把羊肉放人原汤重新入锅,水一次加准,烧开后加盐,把握火候烧3小时左右,待肉烂汤浓后,用勺舀汤慢慢倒入锅中,观其连成一线时,即可出锅拆骨,分装在方形或圆形盆内揿平放些浓汤,翌日就凝结成羊糕。羊糕结足,不松不散现吃现切,为下酒佳品。
最后的羊肉汤面 一定不可错过
江湖上流传甚广的苏州藏书羊肉面。关于藏书羊肉面的称道很多,令很多美食家齿颊留香,念念不忘,写苏州面不写藏书羊肉面就不完整。
面汤清鲜入味不油腻,倒入已蒸得酥烂的羊肉,羊肉面下伏着几大片肥瘦相间的羊肉,卤得够味儿。再根据自己口味添加蒜末,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