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对旅游景区的考验也将开始。今年小长假之前,吴中区旅游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停止执行《吴中区旅游目的地奖励实施办法》的通知——不再对团队游为主的旅行社进行专门激励式奖励。在散客旅游越发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来自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太湖景区散客比例已从3年前的50%上升到90%。不再“小旗一挥,到此一游”,散客大军成为主力,太湖景区的各古镇、古村,相对于博物馆、公园等封闭式旅游景点,它们所面临的转型要求显得更为迫切,谋个性求“突围”成为“硬道理”。
出游散客成主力
旅行社不再有专门奖励
在这份关于停止执行《吴中区旅游目的地奖励实施办法》的通知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随着《国民休闲纲要》的不断深化落实,散客旅游已成为新常态。同时,吴中区“6+4”旅游服务业不断推进,吴中环太湖旅游逐渐实现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吴中旅游客源结构正在不断向散客市场调整。新形势下,作为以鼓励团队游为主的《吴中区旅游目的地奖励实施办法》,对于推动吴中旅游市场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有限。
吴中区旅游局副局长蒋红萍向记者介绍,这个实施办法的初衷是为了刺激环太湖旅游的非周末淡季市场:“环太湖旅游在节假日和周末不缺人气,散客非常多。但是工作日需要提升人气,我们当初希望用这个办法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蒋红萍介绍,在这个奖励办法实施期间,预期目的基本达到,“但是散客越来越成为市场主力,再对旅行社实施奖励刺激,其实意义不大,所以我们决定停止。”
大喇叭、小旗子、进进出出的大巴车和五颜六色的团队帽子,是人们心中古镇古村旅游最经典的形象,人们以前戏称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赶场子。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过去的三年间,团队游在太湖景区所占比例就从半壁江山下降到不足一成。记者了解到,目前常年发团前往吴中区各景点的旅行社仅有六七家,反倒是自行车驿站、青年旅舍、乡村客栈等适应散客旅游时代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记者在多个景点采访时发现,停车场工作人员往往在节假日要把二到三辆私家车“拼”停在一个大巴车的车位上。
不再追求大而全
古镇变脸只“抓”一类游客
许多苏州市民都记忆犹新,就在短短三年前,水乡各个古镇古村还被烤串、蹄髈、5元婚纱摄影店包围着,“外地亲戚来了总要点名去古镇看看,去了却大多失望而归,商业化太重,没水乡味道,不好玩。”市民邹先生说。名声响、历史悠久、旅游项目开发早是这些古村古镇的共同优势,然而业态陈旧、配套老化、产品单一过时也是这些古镇古村的“通病”。散客时代,不再被导游牵着鼻子走,游客用脚给景点投票,他们对旅行要求更高。为此,许多古镇古村在转型中抛弃大而全的定位,而是选择注重主题、只“抓”一类游客。
木渎古镇相中了“文化”这个传统优势基因。自古书卷气浓郁,木渎镇历史上曾出过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山水之间散发着迷人的丹青墨韵,以文会友,木渎镇从前年起相继吸引了周士心美术馆、李可染画院苏州分院和王立鹏美术馆落户于此。将不伦不类的5元摄影店请出古镇,筑巢引凤吸引国际级大师,木渎的这一转型既让对水乡文化念念不忘的艺术家们欣慰不已,也让来此观光的游客多了一种触摸古镇文化的途径。事实上,近年来木渎古镇把“文”字诀练得越发笃定,他们还重新挖掘出不少消失已久的木渎文化符号,打造成让游人眼前一亮的旅游产品。如昨天在古镇山塘街开业的一家老茶馆,这是乾隆下江南时就曾光临过的老字号,从茶具、茶叶到茶室的布置无一不遵循古法,一位老人边品茶边感慨:这才是我们心中古镇该有的样子。”“
甪直古镇在转型中对于体验式项目投以更多关注,他们希望抓住有孩子家庭游客的目光。这几天,一家别具一格的陶吧在古镇江南文化园内开业了,这是“景德镇工艺+甪直文化”的一种尝试。负责人俞志琴是江西景德镇人,今年刚把事业重心转移到甪直,她向记者介绍:“景德镇人90%都离不开陶瓷,我们的手艺好,但做的以日用品居多。去年我来到甪直,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我想用甪直的水乡文化感染景德镇的高岭土,让我的作品更有灵魂。”记者发现,这里的陶瓷作品确实与众不同,大部分都能看到“甪直元素”,比如一个甪端造型的香炉,香从神兽的口中喷出,格外别致。对于这座古镇来说,文化陶瓷吧这类文创项目的入驻,更意味着游人停留更多的时间。记者在陶吧内看到,虽然不是周末,这里仍有游客静静驻足停留,欣赏着展览室里陈列的陶瓷作品,有的还动手带孩子在DIY工坊亲自体验一把,与以往走马观花的参观相比,他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明显变长,也显得更加兴致盎然。记者在甪直古镇二期的规划设计书中看到,除了引入更多这样的店铺,一批特色民宿、酒店也要相继引进,它们将填补甪直古镇周边住宿项目不足的问题,而这,也是散客团体最为关注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因素之一。
因为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景色秀美的东山日益成为太湖景区中最受散客欢迎的目的地之一,每逢节假日,环太湖大道上挤满年轻的骑游客。但对于大部分80后、90后来说,太湖美景、香甜水果和农家乐饭菜并不足以支撑起一整天的休闲时光。适应年轻人口味的影视主题是该镇转型的重点,记者了解到,《橘子红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许多影视剧都在东山取景,该镇近年来着力打造东山影视基地,力图将其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在位于陆巷古村的影视纪念馆,记者遇见来自绍兴的吴小姐,她是周迅的影迷,这次东山行正是冲着馆藏物品之一——周迅在《橘子红了》中出嫁的嫁衣实物来的。想到偶“像在这里拍过戏,这山水看起来都更美了。”吴小姐笑着到处合影,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打算在东山住一天,民宿已经通过网络预订成功。
古镇“长个性”不能只做加法
桥头井边等开放空间要保留
“散客为大”已成为不容怀疑的事实,各个景区随之进行转型,无论对于旅游从业者还是游客来说,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游客能获得更丰富有趣的旅游体验,自我掌控度提升;更长的逗留时间、更多的吃住游消费也将给旅游从业者带来更丰厚的利润。“这个转型中,古镇古村不能盲目转型,要有针对性。”旅游规划设计业内专家潘爱华告诉记者,“景观不再是旅游的核心资源,各个景区应该打造成主题型,有明确定位。”她建议,每个古镇古村根据自己特点找准目标人群,并以此配置齐一套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在这次转型中,为何诸多古镇古村表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业内人士解读:这与古镇古村的开放性特质有关。唐德军所在的规划设计院受吴中区旅游局委托,正在对该地区乡村旅游进行全域规划,为此,他花了三年时间对于环太湖景区进行调研,亲身经历了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的过程。“古镇古村和博物馆、公园这类景点相比,大多没有整体收门票,开放性强。”唐德军解释,“古镇里走一趟,有人只是走路而已,有人却和文化氛围产生精神的碰撞。”古镇古村给予游客的更多是一种体验、感受,而非特别具体的某一景观,而这恰恰是休闲度假游的核心所在。
他建议,在古镇古村谋个性的转型中,不要光做“加法”改变设施和产品,大量导入各种旅游载体、项目,这将会给景点带来另一种“灾难”。唐德军说,需要适当“减法”调整布局,比如引进民宿、酒店的同时,不妨在河边留出一片空地,因为桥头、井边这种开放式空间在传统水乡文化中是特别有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
来源:2015年4月29日《姑苏晚报》 记者:周伟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