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资讯 >> 文章
苏州最后的“桃花源”天池花山
时间:2015/2/15 13:37来源:

“姑苏名山无多少,唯有天池形势好。四面山光施彩色,松柏常被白云绕。”清代诗人王珏的一首七言绝句早有耳闻,却一直没有机会拜访这座“深藏”在藏书镇的天池山。幸运的是上周因为要探班天池山的羊驼,这才有幸在工作之外顺带游玩天池山。

天池山因半山坳中有天池,故而得名。景区以山林、石景、泉水而著称,山明水秀,环境清幽,这里有水底烟云――半山中的天池清澈见底、蓝天白云、怪石嶙峋、林木葱郁,皆倒映水中,浮影若现,美不胜收。这里还有奇峰秀石:巍然兀立,状似含苞的莲花峰;形象逼真,妙趣横生的金蟾峰;峰岚缺口,奇石林立的天门嵝,让人目不暇接。

一路爬山,一路欣赏风景,因为前阵子的雨季,雨水从天池山汇聚而下形成山泉,泉水叮咚,格外悦耳。爬山爬到一半就来到寂鉴寺。

寂鉴寺位于天池山坞,建筑环境十分优雅。元代所造三座石屋一座在寺内,称“西天寺”,山门外东石屋称“兜率宫”,与之对称的西石屋又称“极乐园”。重檐歇山建筑,高近6米,为寂鉴寺最高石殿,其建于1358年,玲珑秀气,实为一大型佛龛。

寂鉴寺石殿、石屋的建筑处理既保留了梁式的式样,又具有元代的特点。“龟头屋”做法,十分罕见,是全国仅存的元代石构仿木建筑

“自古名山僧占多”,天池山虽不高,但峰奇石秀,泉流丰美,寂鉴寺又居于核心,山与寺相辅相成,形成苏州一胜景。

走出天池山西天寺天佑殿东南便可看到一处古井,即寒枯泉。志书上有“寒枯泉波涌泛涛”之说,古泉千百年来,天寒不冻,久旱不涸,故名寒枯泉。旧时寺僧汲取泉水为日常所用,现如今山上未通自来水,依旧靠这口井灌溉、煮茶、烹调。

寒枯泉水冲泡天池茗毫茶,可谓“姑苏一绝”。明代屠隆在《茶笺》一书载:“青翠芳馨,瞰之赏心,嗅亦消渴,诚可称仙品。诸山之茶,尤当退舍”。

从寒枯泉里打一桶泉水,煮热烹茶,坐在茶室的桂花树下喝上一杯,这种闲云野鹤的生活定是每一位都市人所向往的吧!寒枯泉的水除了可烹茶,还能煮面呢,面汤因泉水煮成还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天池山的菩萨面历经多位民间人士改良,面材采用上等面粉,汤料采用数十味中药材、天然食用香料和秘制香油配制,再辅以野生香菇、黑木耳等食材,让其食之如仙,唇齿余香,奇绝江南!

如果觉得菩萨面口味清淡,还可以放一点当地特制的辣椒酱哦!

吃完菩萨面,还可以在天池山看到萌萌的羊驼,2015年1月26日——2015年3月26日,天池山花山萌宠展,5只可爱的羊驼陪你过羊年。这帮可爱的小家伙性格温顺,但也很贪吃,特别爱吃胡萝卜,来看它们时记得多喂喂它们

吃完面看完可爱的羊驼,继续爬山,远处的莲花峰隐约可见。翻过天池山就到达花山了。

老子在《枕中记》曾写道:吴西界有华山,可以度难。太古传说,女娲补天采炼昆仑五彩石,不慎遗落三块彩石:一块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一块落在花果山上,诞为齐天大圣;这第三块便化为天池·花山,所以天池·花山有"山种"之美称。登莲花峰,莲花石含苞待放,清明净心,极目远眺,只觉天宽地阔、云高风清。

一路至翠岩寺门前,抬头有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题字"翠岩寺",时过境迁斯人已逝,饱经沧桑物依旧在,其字苍劲有力,犹似根老风骨。

翠岩寺,始建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缭绕香火不在,但断梁残垣处,依稀能见那时荣光与鼎盛。人称“苏州的圆明园”。寺后,几座塔林岿然屹立,肃穆庄严。

东晋高僧支遁不远千山万水,来到这方静土,在潺潺的流水,悠悠的鸟鸣,风中树叶"淅淅"声中感悟禅机,参研要理,开场布道,以行教化。晚明高士赵宧光寻着先人的足迹,衣袂飘飘地来了,一眼就钟情于这连绵山峦,满目的青翠草木、幽深篁竹,从此结庐青山,寄情山水,听飞瀑如雪,怡情古卷,享无穷诗意。

摩崖石刻是天池·花山的瑰宝,历史镶嵌在石上的记忆。一路沿花山鸟道拾级而上,隔凡、洞天、穿云栈、云屏等数百余处历代名人手迹掩映在翠林丛中。这些石刻,让今天的我们与数千年中先贤古人时空相印证,天池·花山曲径通幽的妙境。站在凌风栈前,眼前仿佛定格在四百年前,一位高士秉烛夜游,清风明月相伴,以一首即兴五言绝句:"鸟道萦行上,深林更几盘,支公此消夏,五月晚独寒"寄情。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摩崖石刻上的字体凹造型,比如石床、蛙跳。在这些趣味中体验古人曾经追求“参禅”、“养生”的隐士生活。

走过天池花山景区,在花山山脚下,有一处隐居悠闲的还去处,花山隐居。20间客房,1个素斋馆,1座禅修精舍,小小的体量,却是别出心裁的有味道。房间装修古朴淡雅,内部陈设精致而现代。来到庭院,深色的中国传统雕花木格将厅堂与花廊分隔得错落有致,花花草草开得正好,配上一卷书、一杯茶,读累时便看看炊烟袅袅、细雨蒙蒙,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