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景区动态 >> 文章
木渎古镇旅游开发不走“独木桥”
时间:2009/1/23 0:00来源:

  这些年来,古镇旅游十分走红。随着越来越多的古镇撩开面纱,走向市场,不少游客发现,古镇格调一致,风景雷同,商业味过浓。古镇旅游如何走出雷同,显示自己的特色,这是众多游客期盼的。近日,记者在苏州木渎古镇走走,感触良多,他们的思路颇有特色。

  发掘历史定格园林木渎古镇在盛名的灵岩山下,与苏州城同龄,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今走在“两岸人家尽枕河”的傍水小街上,依然可见青色的古巷,厚重的木门,爬藤的院墙,似与其他水乡古镇有相似之处。但是,当你走上一段,会发现这里的古典园林鳞次栉比,刚从构筑精巧的“严家花园”出来,又会走进大气千秋的“虹饮山房”,你再走下去,冯氏榜眼府、蔡氏古松园,一处处古典园林接踵而至,仿佛漫步在古典园林的长卷里。同行的木渎镇副镇长兼任旅游发展实业公司总经理周菊坤说,当古镇旅游在全国兴起时,他们反复思考,木渎该走什么路,周庄、同里都打水乡牌,木渎如何定位呢?木渎素有“园林之镇”的美称。明末清初,私家园林竟达30多处。而今不少园林年久失修,还有的成了工厂,游人到木渎,只能隔墙兴叹。这些幸存的园林不仅保留了中国古典园林多种多样的风格,而且蕴涵了它发展演变的轨迹,是木渎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于是,他们把木渎发展旅游的思路定格在“园林”上。几年来,投资1亿多元,采取置换、调整等手段,相继修复了“江南名园”严家花园、乾隆六次幸临的“民间行宫”虹饮山房、清代状元毕沅的灵岩山馆、晚清政论家冯桂芬的榜眼府第、清末富商蔡少渔的古松园等等。现今,当游人乘舟从古镇的这头到那头,解读一部古典园林史时,会沉浸在一种特有的享受中。

  梳理脉络彰显文化园林众多是木渎的优势,而文化深厚是木渎的底蕴。周菊坤在与记者交谈时说:旅游业是一个带有文化印记的资源依托型产业,文化深厚,魅力越深。我们在开发木渎旅游业时,回避了与其他古镇雷同的做法,着眼于从积淀千年的文化蕴藏中寻找灵感,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个性。乾隆六次到过木渎,这是木渎独特的财富,他们努力发掘“乾隆文化”,从乾隆的座椅,乾隆的码头,乾隆的圣旨,到乾隆种的玉兰树……与乾隆相关的史迹都是他们着眼挖掘的。木渎历史上昆剧十分走红。250年前,乾隆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姑苏繁华图》长卷,内有木渎上演昆剧《白兔记》的盛况。于是,他们把阔别250年的这出昆剧名段重新搬进木渎的园林,让游客在古典园林的氛围之中欣赏原汁原味的昆剧。木渎位于太湖与苏州之间,山塘老街是一条流淌着浓郁吴文化的河流。他们发掘和整合了这里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了包括绣娘、船娘、茶娘、花娘、织娘、歌娘等在内的“姑苏十二娘”风情街,还创办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先后举办了“当代绣娘评选大赛”及“古韵今风吴娘歌会”,使木渎的民间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示在游客面前。以节造势活动不断在新一轮旅游发展中,木渎跳出“门票经济”的圈子,通过打造新颖活泼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来制造卖点。春去木渎有踏青文化;夏去木渎有亲子童玩;秋去木渎有旅游节;冬去木渎有欢乐年。可以用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来概括这个特点。像暑期推出的亲子童玩节,在景区内建起了一条童趣盎然的“亲子童玩街”,以图文并茂和雕塑的形式再现“滚铁环”、“抽陀螺”、“跳房子”等传统童玩游戏,还免费提供玩具让孩子与家人共同游戏。又如年末岁初的木渎欢乐节,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节目,做成了一道丰盛的年俗大餐。今年的欢乐木渎节就从2008年12月31日开始一直延续到2009年3月26日。有放荷花灯、吃越年面等活动,还有敲吉祥锣、坐刘罗锅公平秤、打莲湘、挑花篮、江南丝竹等民俗表演,让你领略古镇的吴地年俗风情。随着古镇旅游的走俏,去年木渎的游客已逾90万人次,经济效益也明显上升。如何既保持古镇昔日的氛围,又能容纳更多的游客,这是木渎正在思考和解决的。他们的方案是“扩大”古镇,走出古镇。记者在木渎看到,以遂初园为中心的东线旅游片区,以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和古松园为中心的西线旅游片区正在加紧开发,藏书北部山区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已在筹建,木渎古镇“一体两翼”的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来源:新民晚报 木渎景区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