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的雨天,苏城的气温急剧下降,隆冬的脚步似乎更加近了,看着日历离冬至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都说苏州人过冬花头多,小编今天细说老苏州那些“花样百出”的过冬习俗。
过冬至夜有一个俗语“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即富裕之家要吃一夜,贫困之家只能干坐着冻也要冻一夜。人们不甘心冻一夜,想吃一夜,所以就喝酒、买卤菜吃。其实,这就是中国人过新年的守夜习俗。
冬酿酒暖心头 卤菜更下酒
古城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冬酿酒一年只酿造一次,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藏书镇的卤羊肉是苏州城最出名,也是冬至饭桌必不可少的。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吃馄饨忆西施 冬至团赠亲友
说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国通行的是“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的做法,但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也有苏州人冬至夜不吃馄饨而吃“冬至团”。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拜冬祭祖 吃一顿“好彩头”团圆饭
苏州城内最重冬至夜,有送冬至盘、拜冬、祭祖、吃冬至团圆夜饭,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冬至这一天,吴地小辈都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冬、拜冬,一切礼仪如过年,谚云:“冬至大如年。”徐士宏《吴中竹枝词》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