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天堂中的天堂”的苏州市吴中区,是古吴文化的发源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吴地先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水乡妇女服饰、古建营造、刺绣、制茶、缂丝、渔耕、果树栽培、雕刻(玉雕、石雕、核雕、木雕、佛雕、砖雕、红木雕、根雕、澄泥雕)等样样称奇、件件叫绝的民间工艺。 古今先哲们言,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性格,更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记忆。今天,吴中区正以百倍的努力,捍卫吴地先民留下的这种“文化记忆”,力图让传统民间工艺之花绽放出时代的新蕾。 来到吴中,就像进入了开放式的民间工艺博物馆一样,处处可见到让人拍案称奇的技艺,镇镇都可以带给你艺术的浸润。 苏州工艺雕刻之乡光福镇,每天出品的核雕、玉雕、佛雕、木雕不计其数。光福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民国十九年前后,经由光福人殷根福创作发展形成后来的殷派。如今,光福从事核雕的艺人近百名,其中以被中国工艺界赞为“核雕神女”的陈素英为代表。她16岁开始学习核雕,至今已有30多年了。记者来到核雕大师陈素英的家里,她端出一个锦盒,里面整整齐齐地放了近20枚核雕。这些核雕取材广泛,有装满蝙蝠、元宝、铜钱的花篮,有花鸟、树木、塔、僧人的虎丘风光,还有多人核舟。她说,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脑海里构思的,不过核雕活很细,要是一不留神,人物就有可能缺脖子断腿。在她的作品中,《东坡38人游记》可谓是现代版的“核舟记”,核舟上人物多达38人,呈现苏东坡与友人同游黄州赤壁的情景,人物个个神态迥异、栩栩如生,几扇微型雕花窗更是开合自如。此般“鬼斧神工”为她揽回了众多国内外工艺艺术金奖。 苏州首批民间艺术家之一的藏书石雕名家蔡金兴,是另一位工艺大师级人物,他15岁开始制砚,如今从事这个行业也过40个年头了。他所在的木渎镇藏书是著名的砚台之乡、石雕之乡,一千多年来,始终传承着苏州的制砚传统。藏书沉泥石刻材质好、雕工精,其造型古朴,图案简雅,线条挺括,作品品位极高,因此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喜爱。藏书附近有很多山石适合制砚,藏书砚台本名为蠖村石,但由于石质与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极为相似,便被世人误作澄泥砚。蔡金兴说:“澄泥砚在宋朝时已几乎绝迹,现在传下来的很多澄泥砚,包括被珍藏在博物馆,或者拍卖会上价值十几万元的‘澄泥砚’,其实大多是藏书砚台。”蔡金兴说:“造砚最兴旺时,讲藏书有上千艺人,绝不为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能刻上几刀。”在蔡金兴的口中,藏书砚台是本翻不尽的书。 光福、木渎的工艺让人啧啧称奇,而以古村落作为文化标榜的金庭镇,其民间工艺也毫不逊色。金庭根艺,它“七分天然,三分人为”是“天人合一”的艺术作品,有着重在发现、奇在天然、巧在人工、贵在神韵的特征。西山根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制作人均有一定艺术修养和灵悟感性,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枯木能逢春”。 此外,甪直镇的水乡妇女服饰、萝卜传统制作技艺,胥口镇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外塘藤编,东山镇与金庭镇的“碧螺春”茶制作技艺,木渎的“乾生元”糖糕制作,也样样令人拍案叫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