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风景秀丽的苏州东山,就不得不提起让吃货们垂涎欲滴的东山美食,提到美食佳肴,自然少不了远近闻名的太湖蟹,因为这里是著名的中国太湖蟹之乡。
太湖蟹“胜于他产”
说起螃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阳澄湖的大闸蟹,其实,两湖螃蟹各有千秋。太湖蟹甚至可以说更胜一筹。太湖与阳澄湖相隔不远,终年水土肥沃,鱼虾丰腴。太湖的湖底属于软底湖,里面有着丰富的淤泥与水藻,这恰好给了蟹苗更好的成长空间。为了不让水藻太过繁茂,太湖的蟹农大多定期清理淤泥,这样淤泥与水藻才可以更好更平衡地给蟹提供养分,阳光也可以折射到每只蟹的身上,不至于顽皮的蟹钻进了淤泥深处而晒不到太阳。
吴中区东山镇拥有大闸蟹养殖面积3万余亩,太湖蟹产量3000多吨,年产值超4亿元,占吴中区太湖蟹养殖面积和产量的60%以上。
东山镇建有太湖蟹出口加工区及交易市场,每年出口一千多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太湖蟹之乡”。
阳澄湖的湖底与太湖的地质不太一样,属于硬底湖,平坦少淤泥,自然给予蟹的养分稍逊太湖。据《太湖备考》载:“出太湖者,大而色黄,壳坚,胜于他产,冬日益肥美,谓之十日雄。”太湖螃蟹尤以个大肉紧、油足黄多而别于阳澄湖蟹,称雄市场,人们比喻阳澄湖蟹为“闺阁传秀”,而太湖蟹则是“剽悍健儿”。
蟹味上桌百味淡
每逢捕蟹旺季,太湖边盛况空前。大多蟹农都是凌晨捕蟹,早早把蟹笼置于水下,趁着天光未亮,利用湖蟹趋光、横行走弯的特性进行捕捉。此时渔船灯光闪烁,灯火通明,一烁一闪的场面实在美丽,辽阔的湖面便宛如满天星斗,映照在一湖秋水上。在清清的湖水中,蟹群开始有了反应,拼命往亮处横爬,最后便乖乖地钻进了渔民为其专设的蟹笼里。
太湖周围要数东山人最会吃蟹,鲜活的大蟹,简单洗刷,用粗麻线或是草绳将蟹捆扎,放蒸架上蒸煮。当然,在湖里吃蟹可没那么多条件与讲究,清口吃蟹,品的就是一个原味,东山的蟹农自己吃蟹省去了捆扎的步骤,直接丢入沸水中的居多。煮蟹的水也有讲究,要么放些姜片,亦可将锅中垫以紫苏,煮蟹的永远比蒸蟹的在行,姜片与紫苏皆可驱除蟹的寒性。煮熟后将蟹肉蘸葱姜细末、胡椒粉、醋、酱油、麻油等调料食用。蟹性寒,一般病人不吃,也忌与柿子同食。
太湖蟹历来都是席上珍品,尤以中华绒螯蟹闻名天下。历来吃蟹有“九雌十雄”的习惯。九月食蟹黄,十月食蟹膏。吃过蟹肉,其他鱼虾湖鲜就显得乏味了。
据《清嘉录》描述:太湖地区有炸蟹习俗。“湖蟹乘潮上簖,渔者捕得之,担入城市,居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曰,谓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也。”“蟹味上桌百味淡”,即指吃过蟹后,再吃任何其他菜,便会觉得如同嚼蜡一般淡而无味,所以蟹往往作为酒宴上最后一道佳肴。
持螯更喜桂阴凉
另一解馋食法便是做成馅料,制成小笼,这一定只有纯蟹粉的才够水准,添了鲜肉便没了灵魂。蟹钳要清蒸,蟹腿与芦笋总是老搭档,当然,有一样不能忘了说,那便是醉蟹。虽然江浙与潮汕的做法有异,但都只有用高度白酒腌制的醉蟹才可以消蟹毒,肉质鲜嫩,滑软至极,味鲜吊舌,芳香无腥。
一到蟹季,南方的家庭便开始腌制醉蟹,一直吃到年关。食蟹的同时再配上半瓶花雕。一锅蟹,蟹性凉,恰好用花雕的温润来中和,入口绵柔,下咽回甘,回味无穷,自是与食蟹过后的口感相得益彰。当然,若是能将花雕做汤底煮蟹,再放入两颗话梅,在汤中就已化了寒气,更为一剂妙方。
唐代诗人陆龟蒙,因吃太湖蟹写出著名的《渔具诗》,赠酬于客居苏州东山的好友皮日休。皮日休读后,击节赞叹,随即写出了《渔具十五咏》,与之唱和,传为美谈。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品太湖蟹则“吃”出一幅《醉蟹图》,苏州菜馆老板按图制出了醉蟹,轰动姑苏城,使蟹价一日三跳。
吃太湖蟹既是品尝佳味,又是一种艺术享受,历代文人为之吟诗、著文、绘画者甚多。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内食蟹吟诗的热闹情景:“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捣姜兴欲狂”,逼真地道出了吃蟹的最好季节和方法。
曹雪芹借《菊花诗会》,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赋诗,写尽了螃蟹的本质属性,美味里尽是曹氏对持螯赏菊的浓浓思念。
来源:东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