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不平凡的年份。苏州吴中始终以“山水苏州,人文吴中”为中心,坚持做强经济开发区、做美太湖山水、做靓吴中新城、做好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吴中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和去年相比,今年吴中区预计实现GDP468亿元,增长19.7%;投资、消费、出口分别增长10.5%、22.9%和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0元,分别增长12.1%和11%。 吴中乡村风光 好山好水:太湖明珠第一颗 吴中既有太湖山水之胜,又有私家园林之美,更有文人墨客之雅。“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吴中又被誉为“太湖明珠第一颗”。 吴中八百里太湖,烟波浩渺,两岸芦苇荡漾、飞鸟长鸣,春夏秋冬皆诗情画意;吴中古迹悠悠,木渎、甪直、东山、金庭、光福等历史文化名镇,明月湾、陆巷等古村落像时间的珍珠镶嵌在江南大地;吴中历史文人辈出,孙武、范仲淹、蒯祥等众多先贤古哲、名人大家都曾生活在吴中大地;吴中盛绽民间工艺之花,堂名、金山石雕、光福核雕、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技艺、冲山佛雕、光福玉雕等都是吴地先民优美的记忆;吴中特产丰富,碧螺春、太湖银鱼、白虾等,享誉海内外;吴中民风淳朴,人民温文敦厚,友善好客,吴侬软语,彬彬风雅。 为保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状况,吴中在环太湖地区大量建设生态湿地、进一步保护水资源。东太湖地区已经建造了大量的生态湿地,投资2亿元的太湖公园让人赏心悦目。在太湖度假区建起了苏州太湖生态湿地公园,全长5.5公里,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特色景观。而从去年底开始,太湖开展了大规模的围网拆除行动。共拆除西太湖网围2.36万亩,东太湖网围整治签约工作也全面完成。与此同时,环太湖生态工程大力推进,绿化造林、湿地营造、生态恢复“三大绿色”工程成效显著,新增绿化1万多亩,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经江苏省农林厅批准成为首家省级太湖湖滨湿地公园。吴中区也加大对废弃露采矿山整体复垦力度,完成木渎尧峰山、藏书建材厂、胥王山、万禄山等山体清坡复绿面积64万平方米,整治废宕地1000余亩,吴中区因此被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土地执法模范区”。打造文化交流高级平台。作为弘扬发展现代文化的强力“引擎”,落户吴中区、备受世人关注的“太湖文化论坛”已通过全部审批手续。这是千百年来吴中区发展、壮大文化事业的一件盛事。这个总投资达30亿元的项目将比照“博鳌论坛”的规格进行规划和建设,建成后,太湖文化论坛将成为吴中区文化产业的强劲“龙头”,也将成为弘扬吴文化的重要载体。 吴中经济开发区 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按照苏州市提出的“南优”发展战略,吴中区依托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着力强化“四个转变”,即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城郊型发展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转变,由注重二产、三产向注重三产、二产转变,由一般加工制造向自主创新转变;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建设发展质量,致力把苏州南城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强区。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投资超10亿美元的百世德太阳能项目及研发中心、尚德-库特勒项目进驻吴中是对吴中招商选资的最好注解。一批劳动密集型污染企业加速淘汰转移,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研发、新材料能源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初具规模。今年,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0家,新增注册外资11亿美元,到账外资4.8亿美元,总投资超千万美元的有32个,一批高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项目成功落户吴中。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大力发展阳光经济。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中心,主打休闲、会展、文化、健康和运动品牌,将环太湖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目的地。成功举办中国太湖开捕节、甪直水乡服饰文化节、碧螺春茶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吴中旅游人气,今年接待中外游客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亿元。发展楼宇经济,形成了城区、越溪、太湖和古镇四大房产板块,“山水苏州·居住吴中”品牌全面打响,全年销售商品房21.3万平方米,销售收入46亿元;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全球运输行业领军企业、世界500强企业马士基物流以及杭氏物流、宇航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签约落户;服务外包加速启动,成功引进中国高低压电器检测实验室项目,国家级检测中心增加到4个。吴中区积极实施“外向+民营”双轮驱动战略,重点扶持民营经济,使之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今年全区新增内资民资企业2290户,新增注册资本102亿元,同比增长10.8%。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6亿元,同比增长6.5%;个体私营经济上交各类税收29.9亿元,同比增长21.8%。鼓励自主创新,推动“吴中制造”走向“吴中创造”。一是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步伐加快。吴中科技园正式开园,生命科学园一期、药明康德安评中心、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投入使用。吴中科技创业园、木渎苏州东创科技园、木渎同济大学博济创意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正在规划建设中。二是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新增产学研项目9个,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吴中工作站、西安交大苏州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等项目正在洽谈之中。三是自主知识产权加速涌现。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89项,申请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27.2%和76.7%;新申报中国名牌2个,江苏省名牌产品1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2个,全区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分别发展到19个、27个。扮靓新城:打造苏州南商圈去年9月,随着东吴国际商城的开业,星光国际、南苏州生活广场等一批大型商贸服务区的破土动工,吴中人气一下子旺了。加上不断修缮拓宽的路面,大幅增加的绿化,闲暇时,老苏州人都喜欢到吴中逛一逛。而到吴中的游客,置身气派、典雅、时尚、活力的吴中新城,也忍不住会感叹上一句“吴中,很漂亮!”为建设好与太湖自然山水相映成辉的新城区,吴中区坚持规划先行,将原有的16平方公里的城区拓展至20平方公里,合理确定各个片区规模等级和功能分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新格局。重点将做好全区742平方公里、度假区160平方公里、沿太湖等几大板块的规划,编制完善东山镇、金庭镇、临湖新镇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对建成区实施全面综合改造,对城市节点、商圈、道路等实施美化工程。同时,吴中将在京杭大运河与太湖之间,按生态、旅游、休闲、文化等要素,在从沧浪新城到宝带桥6.9平方公里范围的运河两岸,建起酒吧、茶吧、爵士音乐室等各种休闲文化设施,打造出苏州城区一条特色风情带。如今,吴中城区独具特色的“人”字形城市格局已初具雏形:城市向运河东和越溪东太湖扩展,高起点建设尹山湖生态商圈、东太湖滨湖新城、越溪城市副中心等新城。中心城区已经深度融入了苏州古城,据统计,已经有近30万市民居住到吴中中心城区,城市化率达67%。富民强村:百姓利益大如天5年前,苏州吴中区长桥镇15个村全部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全体农民持股进城的乡镇。苏州吴中区的农民持股进城,演绎了农村股份化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新版“陈奂生进城”。今天,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及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村改革、建设和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大背景下,苏州吴中,这个把百姓利益看得大如天的苏州大区,就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盘活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民股份合作水平。近年来,吴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推进和深化以农村资产、土地、物业、农产品、旅游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五大合作”改革,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鼓励农民产业经营与股份合作,将农产品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苏州洞庭东、西山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两个联社成为全国首批茶叶专业合作联社。据了解,目前全区已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84家,股本金总额16.3亿元,农民现金入股2.3亿元,受益农民24.2万人,占全区农民总数的60.5%。鼓励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全区围绕农产品“六个一”工程,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品牌农业和“三资”农业,东山吴巷蔬菜、槎湾枇杷、金庭水月坞碧螺春茶和万亩特色水产等市级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东山太湖大闸蟹交易市场暨出口加工区建成开业。粮食直补、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农业生产保障措施更加健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70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00元,增长了6.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三保一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全区37.38万农村居民全部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行政村覆盖率和参保率均达100%,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8%,8.14万老年农民领取基本养老金。完成被征地农民农保置换城保12.2万人,1.05万人享受城保退休待遇;老年农民基本养老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分别提高到130元和200元等。明年,吴中将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成15分钟健康圈。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一体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农村道路、水利建设,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明年计划99个村完成污水处理率达到40%。强化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各镇、街道都建有垃圾压缩中转站,各村建有生活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明年建成省卫生村10个以上。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