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山吴中洞天胜地“穹窿山” 高峻挺拔,地域宽阔,巅坡高耸,最宽处4公里。主峰笠帽峰高约341.7米,为太湖东岸苏州地区群山之冠。穹窿山不但气势雄伟,而且风光旖旎,偶尔它雾巅相连,漂缈似烟,若隐若现,犹如一名含羞答答的少女,晴朗天山姿巍然屹立,郁郁葱葱,犹如一群力拔山河气盖世的勇士。正是“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田云晴朗,云共山高下”。穹窿山山道蜿蜒盘旋,曲折伸向山巅,郁苍山巅,密密丛丛,云高气爽。如果你翻山去南坡,眺望太湖风光,却是湖光浩瀚,渔帆点点,七十二峰犹如出没云际一般,美不胜收。
三茅峰状若浮笠,俗称笠帽峰。山有东西两个铜岭,百英荟萃,氛围恬静。山上有泉四眼,双膝泉涓流不息,挂杖泉静影澄碧,法雨泉直奔农田,百丈泉清醇甘甜。茅蓬坞的涧水,霪雨过后,飞流猛撞,触石作声。
茅蓬坞自然保护区属国家森林公园,林海千亩,树高景深,层次丰富,环境幽雅清静。枫香、紫楠、黄檀、苦槠、栓皮乐、珂南树、野雅春、三角枫等30多种乔木及20多种灌木、草本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北亚热带地带性植物被类型的典范。树木的气味芳馨,吸之沁人心脾;树木的奇特姿态,观之令人心旷神怡。“空岩已及万仞半”的茅蓬,相传是西汉朱买臣故宅。今存盘石一方,上有明正德己巳年(1509)都穆题刻“汉会稽太守朱公读书处”十个大字。清乾隆帝六次临山,并在望湖台留有御碑。名人李根源、章太炎、于右任等也曾来此游览、作诗,并留有多处摩崖石刻。
穹窿山经学术界考证,穹窿山为当年孙武子的隐居地,孙武在此完成了其传世之作——《孙子兵法》。这里相继建成了孙武苑,《孙子兵法》全文碑、兵圣堂、碑廊、中日友好樱花林石碑等。
穹窿山景区为苏州第一名山,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素有“吴中之巅”之称。穹窿山不但气势雄伟,而且风光旖旎,偶尔它雾巅相连,漂缈似烟,若隐若现,犹如一名含羞答答的少女,睛朗天山姿巍然屹立,郁郁葱葱,犹如一群力拔山河气盖世的勇士。正是"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田云睛朗,云共山高下"。
穹窿山山道蜿蜒盘旋,曲折伸向山巅,郁苍山巅,密密丛丛,云高气爽。如果你翻山去南坡,眺望太湖风光,却是湖光浩瀚,渔帆点点,七十二峰犹如出没云际一般,美不胜收。
穹窿山兵圣堂:整个建筑占地200多平米,长宽都是13米,坐北朝南,体形是根据战国时河南辉县三座享堂的残存样图设计的,建筑保持了四面凌空、四面开门、四周有廊的春秋建筑风格。屋顶上有一只青铜铸的凤鸟,春秋时期是青铜的鼎盛时期,而屋顶放置青铜的凤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在堂内地坪正中,有一根以青石龟为基础的擎天柱。堂正中放置一个红木大型屏风,由72块高2米、宽12厘米的红木拼接而成。屏风上刻有用金文书写的《孙子兵法》全文,底部则刻有《水陆攻战图》,图上有500多个人物形象,组成了古时水陆交战时击鼓、划船、格斗、射箭、云梯攻城以及犒赏、送行等生动创面。堂内还陈列着展示吴国历史以及孙武经历有关的物品、书籍及图像。
上真观:据记载,上真观始建于东汉初平年间,距今大概1800多年了。到了元代末年,道观又毁于大火。到了清初顺治年间,一位很具传奇色彩的道士施亮生,筹资重建上真观。上真观最鼎盛的时期,一共有建筑5048间,殿宇36处,风景名胜170处,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从御道来上真观,祈福游览。可惜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沧桑,道观几毁几建,现在看到的建筑都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先后已恢复、重建了头山门、茅君殿、龙王殿、玉皇殿、望湖亭等一批建筑和景点。
据《吴县志》记载,孙武因战乱避奔吴国,在穹窿山结草建庐,写下了惊世之作——《孙子兵法》。当时吴王阖闾欲图霸业,伍子胥向吴王荐孙武,公元前五0六年,孙武与伍子胥一起以三万之兵打败了楚国二十万之众,足见孙武的军事才能。
孙武的《孙子兵法》旧传本十三篇,流传至今有近六千字,孙武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书,比欧洲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早二千三百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书列入中国代表作品翻译丛书,已译成英、日、俄等二十多种语言文字,日本推崇它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兵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