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景区动态 >> 文章
牛桥村越来越“牛”
时间:2011/8/11 0:00来源:

    □本报记者 顾 玲 见习记者 董 捷
    5.38平方公里辖区内聚集着 27个自然村,共有村民5000多人,加上外来人口,总计超过1万人。位于太湖之滨的牛桥村是临湖镇最大的村,也是附近出名的“移民村”,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2010年8月,一场名为“牛桥行动”的新农村全面提升计划在牛桥启动,“退二进三”、村庄整治等项目相继上马。如今,牛桥村级集体经济翻了一倍,村庄环境整治接近尾声,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寻找发展空间、整合资源,建造标准厂房和三产用房——
    村级总收入一年翻一倍
    牛桥村位于苏州西南的临湖镇,东西两面濒临太湖,东山大道穿村而过。“牛桥”得名于村中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因桥型状如牛扼,故而村庄取名为“牛桥”。在新中国成立前,河南、安徽、苏北一代的农民因战乱和饥荒不断迁徙而来,被当地人称为“客帮”,世世代代延续至今。2003年,原三联、前秧和牛桥三个村合并成现在的牛桥村,共有27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村民5000多人,加上外来人口,总计超过1万人。
    过去,牛桥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牛桥村抓住发展机遇,把“稳定一产、发展二产、壮大三产”作为村级经济发展战略,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金银海红木、金山古建、伊士顿羊毛衫、颐舍温泉、华润商超等,发展了集体经济,为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以捕鱼为生的渔民通过网围整治纷纷“上岸”,入股成立了“太湖第一渔村”,促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据牛桥村党总支书记徐全福介绍,近年来牛桥不断寻找发展空间、整合资源,建造标准厂房和三产用房。 2010年底,牛桥村二、三产业的租赁用房共1.85万平方米,今年还将开发配套用房1.85万平方米。项目竣工后,全村集体租赁性资产面积将达到3.6万平方米,村级集体资产总值将突破4000万元,比2010年翻一番。
    据悉,2009年,牛桥村级总收入为100多万元;2010年,牛桥村级总收入为200多万元。到“十二五”期末,牛桥的农民人均收入有望突破3万元。
    全村10多公里道路高标准贯通,安装了600多盏路灯——
    村庄整治美化居住环境
    由于牛桥村外来“移民”较多,以前由于生活所迫主要居住茅草棚。近年来,很多村民自建了住房。然而,这些住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违章建筑较多,脏乱差情况十分突出。
    针对这种情况,牛桥村近年来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村庄改造。今年,牛桥村规划新增投入800万元,重点对“苏州市村庄建设重点村”——三连村、“吴中区环境整治重点村”——田渡村和方庄村进行农村环境整治。目前村庄整治率已达80%。
    改造后的牛桥村面貌焕然一新:全村10多公里的村级道路全部高标准贯通,主干道和通向各村公路的两侧安装了600多盏路灯,实现了村村通汽车,村村装路灯;27个自然村配备了300多个垃圾箱,组建了25人的卫生保洁队负责村庄、道路和河道的卫生,建立了农村垃圾清收机制,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露天粪坑被三格式化粪池取代,所有村民都用上了卫生厕所;村里的8公里河道得到清淤,建立了6公里的驳岸和护栏,全村绿化率达到40%。不少牛桥人感慨:牛桥真的越来越“牛”了。
    “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开辟12个项目,建立“扶贫帮困、爱心援助”基金——
    “六大中心”服务村民
    经济发展了,环境改善了,牛桥村更关心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去年,牛桥村建成了集行政办事、党员服务、医疗保障、商贸服务、治安综治、文体活动为一体的“六大中心”,还开设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开辟了12个便民服务项目。同时,在目前城保、农保、医保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建立“扶贫帮困、爱心援助”基金,每年对弱智群体给予10万元以上的困难救助。
    在文体中心记者看到,阅览室正中央的几排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放着各类书籍,村民可免费借阅;活动室里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运动设施一应俱全,不少村民正在热火朝天的比赛,还有一些人在旁边兴奋地呐喊助威。
    据介绍,今年牛桥村列入了苏州市第六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创建行列。根据新的“工作计划”,牛桥正加快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形成“北有工业走廊,中有商贸天堂,西有鱼米之乡”的新格局。

 

 

转自《苏州日报》2011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