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40多岁的江湾村农民朱海泉穿着外套、光着脚,正站在冰凉的水里挖茭白根。他说,天气越来越冷了,他得赶紧把明年要种的茭白留好,现在从水田里挖起来是为了不让茭白的种质变异。 江湾村水生蔬菜基地 吴中区甪直镇车坊办事处江湾村是苏州市水生蔬菜市属生产基地,秋冬交替季节是水生蔬菜的淡季,也是农民一年中最空闲的时候,朱海泉为啥这样勤快?江湾村书记俞伟明说:“增收的希望,让这里的农民特别勤劳,其它地方的农民都争着进企业上班,江湾村的农民都争着要种地!” 昔日低洼“重灾区”,如今亩均年净收入七八千元 江湾村,顾名思义,水多、河多的地方。俞伟明介绍,以前这里是全市防汛的“重灾区”,逢雨必淹,每年一到梅雨季节,防汛人员天天在此“安营”。1999年,部队官兵还来小小的江湾村帮着排水救援。因为地势低洼、基础较差,村里至今几乎没有工业企业,也曾因为经济薄弱,周边的年轻女孩都不愿嫁到江湾村来。 地势低洼,不能成为落后的理由。如何因地制宜致富老百姓?利用现有的5000多亩耕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这是江湾人别无他法的选择。而事实证明,凭借农民的勤劳和种植水生蔬菜的传统技术,江湾人已经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修筑土方工程、造船闸、加固大堤,在充分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上,江湾人利用当地的地势特点,在农田里广种“水八仙”,主打鸡头米、茭白、荸荠、藕和慈姑等品种。从2005年发展水生蔬菜基地至今,江湾村“水八仙”面积已达4500多亩,堪称苏州全市品种最齐、规模最大的水生蔬菜基地。去年,江湾村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一方面继续扩大水生蔬菜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打响“水八仙”这一品牌。 种水生蔬菜,生长在“水乡中的水乡”的江湾人有一套独门技巧,将慈姑、荸荠、莲藕这三种属于同一季节的产品进行套种,由此可实现两年三熟。种一季荸荠,产值就可上万元。平均下来,套种的水田亩均年净收入可达七八千元。 田里吃苦口袋里甜,村民年人均收入上万元 “种田同样有出息,同样可以致富!”如今,江湾农民抢着要种地。 俞伟明介绍,当地农民不仅把本村的水田全部利用了起来,还纷纷到邻村或周边地区承包田块。朱海泉夫妻俩不仅精心耕耘着自己的3亩多水田,还到镇上离江湾村最远的一个村里承包了3亩地。夫妻俩来回跑,再加上做点水生蔬菜的贩卖生意,一年稳定收入在六七万元。 朱海泉告诉记者,20岁的儿子在武汉上大学,大学第一年5万元的所有开销全部来自种植“水八仙”。“这样沉重的一只大书包,在以前,伲夫妻俩根本负担不起。” 车坊离苏州最大的“菜篮子”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比较近,江湾人将一部分自产“水八仙”直接拉进批发市场,另一部分零卖。朱海泉说,再过一个月,荸荠就要上市了,每年的这个季节,除了在地里挖荸荠的人,村里就几乎看不到成年人了。“全部到外面跑销售去了,上海、浙江,哪里都去!” 俞伟明说,以前农民卖“水八仙”,家家摇着小船出门,现在很多农户开着汽车跑销售。还有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农民,“水八仙”的贩卖生意做到了江、浙、沪一带,一家人10月份出了门,要到第二年的5月份才回家,过年也在外面闯。“做得好的人家,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目前,种植水生蔬菜还大部分停留在纯手工阶段,没有机器可用,从下种到收获几乎全靠一双手,并且水田不同于一般的农田,要淤要肥,从下种到收获,农民大多是赤着脚站在淤泥中劳作,其辛苦程度可以想像。就在前几天,记者在江湾村的水田里看到,不少农民上身穿起了毛衣,下身裤腿卷到了大腿上,站在淤泥里的两条腿已经发紫。但是,对此,他们似乎早已习惯,朱海泉开玩笑地说:“这样的脚不会有脚气!” 鸡头米已经上市,荸荠还没长足,照理,这段时间是江湾村农民一年中最空的时候,但是,为了明年的收成更好,很多农民不怕冷、不嫌脏,仍然在水田里收拾着,他们的勤劳让人敬佩。 吃苦在田里,江湾村人却在口袋里尝到了甜头。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0500元,其中80%以上来自“水八仙”的种植;2008年,预计人均收入将达到13000元。 万亩示范基地“标准”先行,“烂田”要跻身休闲旅游产业 荸荠上市,每500克批发价在1.5元左右,零售2元多。但是,如果把荸荠削了皮卖进宾馆、饭店,其单价可达10多元。就是一道简单的去皮加工,就让荸荠的身价长了几倍,农产品加工有着巨大的增值空间。 从荸荠去皮再卖的简单道理中,江湾村人悟到了现代农业大有可为。延长产业链,做“水八仙”的深加工产业已在江湾人的规划中。 标准化生产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为此,今年上半年,江湾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与苏州市蔬菜研究所、甪直镇成教中心共同承担了苏州市农业科技项目“水生蔬菜产业化科技示范工程”,制订了水生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企业标准。下一步,江湾将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目前,村里已建起了160立方米的水生蔬菜冷藏、保鲜库。正与扬州大学合作承担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实施,以保存“水八仙”的优良品种并实施种质改良计划。 今年6月份,有关部门在江湾村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要求江湾村以目前的4500亩水生蔬菜基地为中心,逐步向周边辐射,争取用三年时间、三级政府投资1000万元扩大形成一个水生蔬菜的万亩示范基地。 江湾村还请浙江大学着手进行“江湾现代农业水生蔬菜示范区暨新农村村庄规划”,根据规划,全村将形成5大功能区,即种养示范区、农产品交易区、加工区、观光休闲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重点发展“水八仙”的深加工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引导一产向二产、三产过渡。 江湾村由原来的江田和胡家两村合并而成,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江田胡家荡,三年不没荡,叫船上车坊;江田胡家荡,三年没了荡,准备篮和棒,讨饭讨到外跨塘。”说的是当年靠着在低洼荡里种植水生蔬菜,当地农民很好地解决了吃饭问题。俞伟明说,今后,种好了低洼地,江湾村农民还要开着小车闯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