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景区动态 >> 文章
21位“香山帮”传承人联袂营造承香堂
时间:2011/8/7 0:00来源:

    本报讯(记者 沈红娣)昨天,由21名香山帮技艺传承人历时一年纯手工打造的“承香堂”在苏州胥口香山工坊内正式落成。而这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活标本”。记者获悉,刚刚结束的《中国·施工·十年》十年经典施工创新技术网络评选中,承香堂传统古建筑技艺更在全国200余项创新技术中脱颖而出,夺得“魁元”,位列第二的则是国家体育馆“鸟巢”。
    作为香山帮技艺“活标本”,承香堂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融合了香山帮各大技艺工种,包括大木、小木、水作、假山、油漆、砖细、石雕等工艺,其施工及建筑设计创意,目前在全国工程建筑中罕见。负责“雕细”项目的蔡云娣是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在承香堂后的小花园内,他带领弟子制作了长达7米的巨型砖雕作品,选取了《姑苏繁华图》的卷首一段灵岩山场景,画面栩栩如生,仿佛是今天“承香堂”的缩影。
    据了解,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承香堂”在建造过程中完全按照古法营造,不用钢筋水泥,不用现代型材,不用现代电动及起重工具,工程建设历时近1年,以传统香山帮技艺纯手工建造。以苏州古典园林中留园的“鸳鸯厅”和拙政园的“远香堂”古建筑作为工程实体建设标本,香山帮的各大技艺工种、工艺都在“承香堂”里得到了体现。“承香堂”由21名苏州香山帮国家级及省、市级传承人领衔参加设计、建设、施工,厅内将陈列建造过程录像视频和香山帮各类工种技艺的文字照片描述及工具实物展示。苏州香山工坊营造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群说,如今,传统的古典建筑已被现代化工艺建造的建筑所取代,像“承香堂”这样用纯手工建造的建筑在国内已很罕见了。香山园林古建筑作为中国民族建筑的重要流派,尽管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缺乏龙头带动,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挽救香山帮已刻不容缓。
    记者获悉,承香堂的落成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中国·施工·十年》施工创新技术网络评选中,汇集了十年来我国施工领域的智慧集合,其中不少技术如青藏铁路的高原冻土施工技术,国家体育场的钢结构技术等均解决了国际工程难题,载入史册。而活动中荣获票数最多的项目则是来自苏州香山工坊的承香堂传统古建筑技艺,排在第二位的则是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的国家体育馆钢结构施工技术。


    延伸阅读;
    不用“一颗钉”21位“香山帮”传承人集体复原传统手工艺
“承香堂”的除了坚持用传统技法纯手工建造外,设计者们对厅堂的装饰细节和材料选择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铺地的青砖一律选用苏州陆慕产的“御窑金砖”、梁柱的油漆,一定要使用传统清漆的配方,家具的陈设须用红木的仿清款式……这些要求虽然繁琐,但本着力求完美再现的指导思想,建设者们都不厌其烦,一一落实。整个“承香堂”建筑,从奠基到落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共有200多位香山帮的工匠参与建设,其中被国家和省市各级认定的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21位,在设计和施工中完全按照传统手工形式进行。说到建造过程的难度时,苏州“香山工坊”高级工程师许建华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原材料已绝迹或者失传,几乎无处可觅,而每到这个时候,便由众多传承人根据自己掌握的线索,献计献策,最后再拿出来集体讨论,比如在宫灯选料中,考虑到安全因素,将传统的纱罩和蜡烛改成磨砂玻璃和灯泡照明;还有门窗上的明瓦,由于实在找不到材料的来源,改为安装玻璃,除了这些局部细节,“承香堂”俨然就是一处真实的“古建筑”,保持了传统技艺的“原真性”,而一个建筑由这么多门类的香山帮传承人共同打造,这在国内还是首次。
    建造全程实录100小时技艺成活本“教科书”
    “跟三年学六年”,中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千年一直是以“师傅带徒弟”这一传统方式进行传承的。从传授者角度看,许多“香山帮”的老匠人如今都散落在民间,想要找回他们为年轻一代传授技艺,其实是很困难的。而“承香堂”营造过程中,则对每一个工种进行了全程录像。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的蒋学明老师告诉记者,承香堂的制式为江南园林代表性的厅堂建筑——鸳鸯厅,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和各类传统仪式都在现场得以再现,他们派出了多个摄制团队全程跟踪香山帮传承人的的营造过程,共录制了100小时的数字资料。“这些都将作为香山帮技艺的资料存档,使整个建筑成为香山帮传统建筑技法的样板实例,供今后教学和研究使用。 ”记者获悉,目前由蒋学明张亚创作摄制的电视专题片《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参加全国科讯杯影视比赛获得全国特等奖,而电视专题片《香山工记》和《承香堂》已进入后期制作。苏州香山工坊营造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群介绍,接下来,香山工坊还将在文化产业领域开发更多的产品,如动漫、影像、数码创意等项目,形成一个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三十年后是否拆掉重建?承香堂将成香山帮技艺“标本”
    对于“承香堂”的最终安置问题,张志群告诉记者,目前它将作为香山帮技艺的实例展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也作为香山帮及学会和协会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来发挥它的使用功能。 20或30年后,可以仿照日本宫殿建筑的“移宫”形式,由香山帮以后的技艺继承者将该建筑进行拆除后再异地重建,拆除后的部分构件可以放入香山帮技艺博物馆进行永久展示,新建的“承香堂”又可以获得一次完整回顾技艺历史的过程,看看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香山帮技艺传承了哪些?失落了哪些?又发展更新了哪些?以此往复,从每次的记录资料来分析香山帮技艺的发展与变化,理出一条明晰的继承与发展之路,这样做对于“传承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承香堂”作为香山帮的经典案例也将不断在重建中得到永恒。不过,记者获悉,也有专家提出,“承香堂”是香山工坊标志性建筑,建议能否异地重建,通过建造过程的对比来实现技艺传承。

 

 

转自《姑苏晚报》2011年08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