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景区动态 >> 文章
国宝轩辕宫重新亮相古意盎然 全部采用旧有技法
时间:2011/2/9 0:00来源:

  苏州旅游景点动态: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轩辕宫去年6月开始全面大修,经过一年半精细作业,日前终于竣工。轩辕宫是苏州太湖地区惟一仅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对于了解元代营造技艺有极其珍贵的价值,所以抢修过程中,一根木头一块砖,都不能改变旧有的技法,且要全程拍下影像资料。

 

  一木一瓦全编号复位留住元代木建核心技术

 

  轩辕宫是2006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苏州太湖地区惟一仅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江南地区也存量极少,弥足珍贵。

 

  除了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元代旧物,轩辕宫独特的营造技法,更是研究元代建筑工艺不可多得的 “活教材”,所以如何保留其原本的营造技法,是尽可能保留使用旧有材料之外,最需要注意的。

 

  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整个修缮过程极为复杂。由于正殿梁柱保存还比较好,所以这次的修缮定性为“半落架大修”,即揭顶更换屋面。修缮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整体固定,旧材料能修绝不换,实在不能用了,便从浙江等地搜罗同等旧材替换。一根木头一块砖瓦,拆下前全部要编好号码,要做到能够全部还原。

 

   “别看轩辕宫正殿并不大,但正是要把旧时的营造技艺全部留在建筑内,让后人修缮研究时还能见到当初的模样,当初的技法,所以进度比较慢。 ”施工人员如此说道。

 

歪木断材却600年不倒古代绝技让专家叹为观止,轩辕宫工作人员马先生介绍说,轩辕宫位于吴中区东山镇杨湾蒉家山麓,据记载原名杨湾庙,创自唐贞观二年,到南宋绍兴间重建,元末再重建,明弘治及嘉靖十九年复修,清顺治十年由里人席本桢大事修缮后保留至今。

 

  然而矗立了 600多年的一座殿,却是用“歪木断材”建成。在马先生的带领下,记者在轩辕宫内看到,正殿之内起支撑作用的四根柱子均是以一个微小的角度倾斜着的,和常见的大殿柱子笔直而立绝然不同,而这四根最“吃分量”的立柱,本身还都是歪木。屋顶前侧的一根承重横梁,不像是其他殿那般分为三段,而竟然是分为两段,从最中间断开的。

 

   “有个成语叫四平八稳,轩辕殿里的柱子承‘八’字形倾斜,所以才让大殿600多年稳稳当当。 ”马先生说,当年外族入主中原建立元代,为了快速消除汉民族的排外情绪,政府便大造庙宇。但一来经费有限,再则一时间也拿不出那么多好的材料,所以轩辕宫才会用上歪木断材。但苏州的工匠营造技艺实在高,通过巧妙的偏斜一定的角度,让歪木更胜直木。这次修缮过程中,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专家来了不少,看到轩辕宫的歪木断材后,无不感叹古代工匠营造技艺的高超。

 

  大修有份意外收获阴亭历史或可前推300年

 

  除了消除了建筑本体的安全隐患,确保了轩辕宫这一“国宝”的安全,记录了一些元代木结构建筑独特的营造技艺外。对于作为太湖旅游一处景点的轩辕宫,在此次大修中还收获了一份意外惊喜。

 

  在轩辕宫入口处,有一座古朴的石亭。马先生介绍说,这个石亭作品称作“阴亭”,从本质来说,是一个形制别异的坟墓。马先生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明代中叶,村女周氏自幼许配给富家子弟叶时敬。因周聪颖漂亮,十六岁时被选妃得中,在迫压进宫前夕,她为未婚夫殉情而死。叶悲愤欲绝,倾其家贯制作了这个形制别异的坟墓,以表彰其贞节,自己则从此不读、不商、不耕、不娶,以乞讨为生,没过几年就穷困潦倒而死。 1971年,石亭被出土于东山的纪界头,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搬到轩辕宫加以保护。

 

  此次轩辕宫大修,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专家看了这个极为罕见的阴亭之后,认为阴亭表面的石雕,刀法娴美,造型生动,于矫健中见秀逸,恣肆中见和谐,且整个亭的形制和雕刻内容,更像是南宋之物,而不是当地据传的明中叶之物。马先生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阴亭的历史,至少可以前推300年。 

 

  来源:旅发公司

 

  编辑:王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