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景区动态 >> 文章
苏州木渎春秋城址入选社科院“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时间:2011/1/14 0:00来源:

      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11日在北京正式对外公布,苏州木渎春秋城址考古项目入选。木渎春秋城址的发掘显示,在苏州西南部山区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存在大型中心性遗址,其性质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以该中心性城址为核心,各种等级的遗址、墓葬等,构成了较完整的聚落群。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

      从2010年年初至今,在位于苏州西南部,太湖东北侧,有灵岩山、天平山、天池山、五峰山、砚台山、穹窿山、香山、尧峰山、七子山等一圈山脉所围成的山间盆地中,苏州古城联合考古队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工作。在盆地的北端木渎镇五峰村、南端胥口镇新峰村发现了春秋城墙遗迹,南北两道城墙相距为6728米。在盆地东南角木渎刘庄以及向北的木东公路一带,发现了南北走向的土岗,该土岗在刘庄与新峰村城墙相连,推测为东城墙遗迹。在盆地西部穹隆山景区堰头村、仰家村东侧发掘了一个宽约20米,高1.5米的土墩,其南北两侧有多处断续分布的土墩,应为西城墙遗迹。东西两道城墙相距为6820米。

      从目前已知的南、北、东、西城墙遗迹来看,该城址依山临湖而建,呈不规则状,似扇形。经测算,总面积达24.79平方公里,这是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具有都邑性质的最大城址。专家们认为,木渎春秋城址规模大,保存完好,特别是城墙、河道、水城门、作坊、墓葬等遗存的发现,是吴文化考古的重要突破,为吴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线索。

       过去在苏州一带发现大量各种等级石室土墩墓,以及玉器窖藏、一般遗址等,但一直未见与之相应的中心性遗址。本次考古发现显示当时存在大型中心性遗址。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李伯谦教授介绍,本次发现是东周考古的重大突破。从学术上看,吴文化有五大课题---起源问题、都邑问题、王陵问题、石室土墩的性质问题、青铜冶炼技术问题。苏州古城项目涉及到其中四个问题---都邑、王陵、石室土墩的性质和青铜冶炼技术,这在吴文化考古上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是苏州文化建设的大事,也是吴文化考古的大事。

        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11日在北京正式对外公布,苏州木渎春秋城址考古项目入选。木渎春秋城址的发掘显示,在苏州西南部山区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存在大型中心性遗址,其性质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以该中心性城址为核心,各种等级的遗址、墓葬等,构成了较完整的聚落群。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

        2010年年初至今,在位于苏州西南部,太湖东北侧,有灵岩山、天平山、天池山、五峰山、砚台山、穹窿山、香山、尧峰山、七子山等一圈山脉所围成的山间盆地中,苏州古城联合考古队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工作。在盆地的北端木渎镇五峰村、南端胥口镇新峰村发现了春秋城墙遗迹,南北两道城墙相距为6728。在盆地东南角木渎刘庄以及向北的木东公路一带,发现了南北走向的土岗,该土岗在刘庄与新峰村城墙相连,推测为东城墙遗迹。在盆地西部穹隆山景区堰头村、仰家村东侧发掘了一个宽约20,高1.5的土墩,其南北两侧有多处断续分布的土墩,应为西城墙遗迹。东西两道城墙相距为6820

 

从目前已知的南、北、东、西城墙遗迹来看,该城址依山临湖而建,呈不规则状,似扇形。经测算,总面积达24.79平方公里,这是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具有都邑性质的最大城址。专家们认为,木渎春秋城址规模大,保存完好,特别是城墙、河道、水城门、作坊、墓葬等遗存的发现,是吴文化考古的重要突破,为吴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线索。

 

    过去在苏州一带发现大量各种等级石室土墩墓,以及玉器窖藏、一般遗址等,但一直未见与之相应的中心性遗址。本次考古发现显示当时存在大型中心性遗址。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李伯谦教授介绍,本次发现是东周考古的重大突破。从学术上看,吴文化有五大课题---起源问题、都邑问题、王陵问题、石室土墩的性质问题、青铜冶炼技术问题。苏州古城项目涉及到其中四个问题---都邑、王陵、石室土墩的性质和青铜冶炼技术,这在吴文化考古上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是苏州文化建设的大事,也是吴文化考古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