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吴中区第二个世界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前,该项目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中国制茶大师5名。碧螺、御封、咏萌等品牌的碧螺春茶驰名海内外。
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太湖洞庭山一带。据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茶经》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北宋时期又有“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的记载。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太湖,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为“碧螺春”。
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分为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7道工序。其中,揉捻整形是形成碧螺春卷曲如螺外形的重要工序。揉捻在炒锅中进行,锅温约65-75摄氏度,要点是先轻后重,边炒、边抖、边揉。搓团显毫是把茶放在手中搓团,使其出现茸毛,要点是每搓4-5转后进行一次解块,边搓团、边解块、边干燥。整个技艺的要领是“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是中国卷曲形茶传统手工制作的杰出代表,制成的成茶具有条素纤细,卷曲成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的外形和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的内质,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
近年来,吴中区大力发展保护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2020年洞庭山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1年洞庭山碧螺春获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接下来,吴中区将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继续加大包括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光福核雕、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在内的6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充分挖掘整合非遗文化资源,赋能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丨吴中文物